朱也旷现今留存的有关曹雪芹的文字记录极少,有些材料则存在明显的错漏和矛盾,致使在作者的生平、小说版本的演变、评点者和续书者的身份等问题上,学者之间分歧极大。然而,即便透过少量的文字描述,曹雪芹的天才与性格依然跃然于纸上,如在近前。西谚云:大山近处...
张辉“此开卷第一回也。”这是《红楼梦》多数版本的第一句话。尽管对这段不言已明的开场白是否曹雪芹夫子自道,人们仍有不同看法,但它无疑提示我们格外关注这部大书的开头。如果仅把《红楼梦》读成“四大家族”的故事,没这第一回,或无伤大雅。直接从第二回进入,...
曹小鸥中国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间不约而同,在说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中国的设计,比如汽车,支持民族工业的“大义”道理都明白,但临到自己...
王长民《读书》二○○九年第十期刊登吉炳轩先生《曹操奸雄的帽子谁戴的》一文,读来受益颇多。文章开头说:“据《资治通鉴》载,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自己跑到门上去请当时的社会名士许劭给自己戴的,而且还挺高兴。”此句引用文献易使读者误以为,曹操“奸雄”的帽子出...
陈四益黄永厚相声,亦呼“段子”,其源可溯于优语、参军。王国维集唐宋优语五十条,成《优语录》,以为可以考戏剧之源,寻变迁之迹。任二北先生扩而充之,自周迄于近代,共得三百余条,成《优语集》,可称大备。我对优语,最感兴趣的是其“谏语”,每每奇怪何以对时...
王卫明《从“持枪权”看美国宪法的解释》(《读书》二○○九年第八期)一文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二○○八年“赫勒案”的判决为背景,论述了“原旨论”和“非原旨论”两种主要的宪法解释方法,阐释了美国宪法解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美国宪法解释的过程和方法对该文作者...
一九三三年七月十八日,前驻日公使汪荣宝于北平“赍恨以终”。汪氏五十六年的人生中,举凡学术、诗赋、政事、行谊,可述者极多。所著《法言义疏》流传甚广,而有关音韵学的论文也颇著时誉。诗集名曰《思玄堂诗》,夙宗义山,兼采宋人,“隐约、清超,殆兼有之”。早...
王道还《读书》二○○八年十一期145页,王敦从严复《天演论》上卷《导言十六·进微》截了一段,做起文章来,犯了论文之大忌。案,那段文字出自赫胥黎原著导言第十三节(XIII)。赫胥黎讨论的是,人世的历史变化并不等同于生物的自然变化,与人工培育生物的过...
刘军“捐纳”,俗称买官卖官、卖官鬻爵。旅日学者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一著从捐纳和科举、捐纳和官僚铨选、捐纳和社会流动等方面,详细探讨了捐纳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揭示了捐纳对于社会流动的意义,丰富、深化了对于明清捐纳制度的历史认识。伍著对“捐...
王达敏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一九二四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已经进入世界文学经典之列,但与《战争与和平》、《复活》、《罪与罚》、《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静静的顿河》、《古拉格群岛》等经典之作相比,它只能是参天大树旁的一棵小树。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