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西郊幽静的肯辛顿公园东北角的长湖畔,矗立着一尊雕像。那不是英雄伟人或文化名人,而是一个小小的男孩。那孩子叉开两腿,挥舞双臂,口吹一支芦管,象要提脚奔跑,又象要腾空起飞。他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神气活现,十足一个快乐之神。他,就是彼得·潘,一个...
启之丁聪每个初读《春月》的人大概都会像我一样惊异:这是八岁即离开中国、十六岁才学汉字、三十五岁才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的人写的书吗?她怎么对中国的百年历史、风俗礼仪如此熟悉?从老太爷的葬礼到春月的出嫁,从张府的新年庆典到吴宅的清规戒律,从清末女人的...
赵小鸣王斌在经历了疯狂、愚昧、混乱的年代之后,人们当然有理由相信:只有那种温馨的、充满挚爱之情的人道主义理想能够给我们以安慰,只有呼唤人的自由和主体精神的独立,才能够使我们摆脱奴性的尴尬窘境。这是以刘再复为代表的不少理论家的基本思想。这种理论的核...
张钦楠宁成春去年,《梁思成文集》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与全国图书一等奖。双喜临门,既令人高兴,也使人惭愧。高兴的是,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地位的建筑学,托梁公(这是建筑界对先生常用的尊称)之功,竟然在学术、出版界取得了头等的位置,在中国史上可谓绝...
姚蒙真羡慕法国史学家。走进任何一家书店,尤其是拉丁区圣米歇尔大街上几家青年学子与老年学究们常去的书店诸如吉贝尔(Gibert)书店、法国大学出版社书店(P.U.F.)等,史学书籍琳琅满目。信手翻去,既有《西方文明丛书》、《法国社会、经济史》之类的...
胡任之以人为中心,以“劳动者价值”为基本概念,分别论述劳动者价值的个人选择、企业实现以及社会调节的全部过程,构成了一个经济中完整的人。这个崭新的理论框架使《走出贫困》这本书充满了经济人道主义的强烈色彩。人类社会并非完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抹煞了...
顾昕如今,亨廷顿在中国成为时髦人物。去年岁末,风寒地冻未能阻滞北京的一批“人物”会集北京大学,来讨论十年改革之得失。在这个为期一天的会议上,与会者常常把两位美国政治学家挂在嘴边,一位是大卫·伊斯顿,另一位就是塞缪尔·亨廷顿。于是我在吃晚饭时开玩笑...
李小兵布尔拉茨基《新思维》读后在我所经历和接触的文化中,总不免对苏联学者的书籍产生一种偏见:思想僵化、论证简浅、推理繁琐、结论武断。在我们脑海里,总是打消不掉这样一种印象:一种用东正教的传统解释过的马克思主义;又用这种马克思主义来解释世界而变为一...
正视现实第三期《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是催发国人警醒的一声警钟。它逼我们正视现实。长期以来,“面对生活、正视现实”的教诲并非绝迹,但往往为对历史的诅咒和漫骂、对遥远未来的空洞描绘所代替。真正敢于对现实正视的,难逃批判武器的射击。于是,人们都陶醉于...
王林等几家文化单位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广告牌上,不免令人感动。由它们出面主办现代艺术展,或许会给展览增添几分学术气息。展览组织人可谓用心良苦,但参展的艺术家们似乎并不“学术”。一位艺术家端来一盆鸡蛋,然后蹲下来,一本正经开始孵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