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璧一九四六年六月,蒋介石在上海召集了一个名叫“留沪父老慰劳会”的座谈会,与会者均为抗战时期留住上海而未附逆的社会名人。在来宾中,有一个体躯微胖、须发皆白的老人,备受蒋介石的尊重和慰勉,他就是八十九岁高龄、唯一看到抗战胜利的前清封疆大吏陈夔龙。...
蒋原伦应该怎样来看待新时期小说的这种现象呢?五年前,一位青年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知青们送别的场面:火车拉响了汽笛,他不顾一切地朴出车窗,她也从送行的人群里冲了出来,紧紧拉住他的手,眼眶里一颗颗闪烁的泪花簌簌地滚下来。……(《青鸟》)现在的年轻作家却另...
王圣思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十分复杂的作家。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前后不同。六十年代以来,陀氏越来越引起评论家的注目,关于他的评论研究文章和学术讨论会不断出现。二十世纪初,西方读者对陀氏的礼赞并不普遍,只有少数读者作出预言,认为在托尔斯泰的巨大身...
叶芳莫应丰的长篇新作《桃源梦》叙述了一个人性嬗变的故事。它的悲剧性结局从一个十分直接的角度证明了这样一种看法:“当‘文明的道德占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个人生活的健康与活力可能受损,而这种牺牲个人、伤害个人以激进文明的制度,如果升达某一个高度,无疑将反...
周介人一本文学刊物,就是一种精神尺度,因此也是刊物主持人物化了的心理状态。在一册生气勃勃的刊物上,我们处处能感应到编者、作者自由自觉的心灵之光;而当你面对着一本老气横秋的杂志时,似乎也就看到了一列举步,蹈常袭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的赢弱文人。近一...
纪树立红州学友来信说,他“面壁十年”方拈出了“科学能力”四个字。没有经历过这种思想历程的人不大容易体会到个中甘苦。所谓“科学能力”,无非是说,科学是一种社会力量,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种“社会的科学力量”。这样一连串的平淡而又有点拗口的论断,可能挑不...
沈国明书不在厚,贵在创新。用这句话来形容周建明所写的《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或许是恰当的。此书篇幅不过八万多字,却从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问题作了颇有新意的讨论,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认识的新见解。对于关心我国社...
鄂云龙《读书》令我爱不释手。读了《读书》今年第二期甘阳的文章《传统、时间性与未来》尤其如此。这篇文章在分析传统问题上独具一格,其中不可抗拒的逻辑。只有在阿尔都塞(L·Althusser)的著作中才可看到。我认为这是近年来文化讨论中最好的一篇。只要...
日本松下电器研究所PHP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知价革命》(知革命),书中收集了多篇论文,总的宗旨在预测今后十年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知价革命时代是指智慧的价值逐渐发展成为经济与资本积累的源泉的时代。而这种“知价”社会是与今天的工业化社会完全...
王雷泉一九二七年,铃木大拙的《禅佛教论集》在西方用英文出版,历史学家怀特(LynnWhite)誉之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如文艺复兴时期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翻译。铃木大拙所阐发的禅之悟性,突破了西方思想的蛹壳,使东西方思想的交融在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