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学刊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和湘潭大学学联合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以繁荣中华学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探讨中国韵文的特点和发展演变的规律,研究诗词曲等中国韵文的作家和作品,并酌登少量现代和当代的韵文创作。
文集访问量: 3664 次
音乐列表
黎新第(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一韵文之所以成其为韵文,是因为它按照一定的规则押韵。押韵所产生的韵律美,是构成韵文作品美感的基本要素。读者或听者对此的感受,即为韵感。在我国古代,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已经出现指导押韵的各类韵书,较...
李霖(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林庚是我国楚辞学史上贯通楚辞与新诗、勾连古今诗脉的关键学者。他所著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研究时间均长达数十年,但篇幅皆极简洁。林庚在极简洁的论述中,辨析楚辞之“体”...
夏先忠(怀化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湖南怀化418008)为了诵经传法的需要,加之受世俗文体的影响,早期道经在造制时采用歌诀的形式写就了不少经韵祝辞。这些经韵祝辞往往包含着较为高深的修道思想,多是其所在经书的关键或核心内容,在道门信徒吟咏颂赞的...
刘书刚(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抒情小赋的出现是东汉时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而雅俗并立贯穿赋体文学发展之始终。就其起源来说,赋体与娱乐文化密切相关,就其流衍来讲,俗赋也一直存在,并保持了相当的繁荣。但在论及赋的抒情转向时,由于习惯于构...
武怀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从唐代开始,考赋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宋、金、元三代沿袭此制。其间虽有争议与反复,但从较长历史阶段观察,赋体入试的台纲未曾更改。至明代,八股文占断科举考场,试赋已边缘化为某些小...
张利群,吉新宏(1.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9;2.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河北廊坊065201)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被不断咏叹的主题——“怀才不遇”,这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固有情结。中国传统文人心中的“得遇”,主要指的是成功进...
马黎丽(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校猎题材由来已久,《诗经》时代,《豳风·七月》记叙西周早期农人的狩猎活动,《小雅·车攻》记叙周宣王会同诸侯校猎一事,但这些作品并不描写屠杀猎物的情形,因此不带有暴力色彩。汉魏时期,校猎题材为赋家所青...
孟庆丽,张煜(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汪东,字旭初,号寄庵,原名东宝,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早岁主编《民报》,追随孙中山革命,从此一生辗转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既能铁血亦能风雅。曾受学于章太炎,同黄侃、钱玄同、吴承仕并为太炎门下“四大金...
蔡国强(杭州师范大学浙西学术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1121)一词调名考调名与词调、词乐并不存在内在的关系,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因此一个词调可以有若干个别名,《减字木兰慢》当是周密所用的原调名,丙午本和强村本等,则应是后人根据词的韵律而“修正”后...
方韶毅(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00)夏承焘一生交往广泛。读夏承焘日记可知,他有大量的往来书札,涉及相关学术讨论、学人逸闻,其价值不亚于日记。然而历经社会动荡、生活变故,夏承焘往来书信流散甚多,就拿夏承焘与谢玉岑往来书信而言,现在谢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