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诗词
文章内容页

周密西湖十景词杂考

  • 作者: 中国韵文学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596
  • 蔡国强

      (杭州师范大学 浙西学术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

    一 词调名考



      调名与词调、词乐并不存在内在的关系,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因此一个词调可以有若干个别名,《减字木兰慢》当是周密所用的原调名,丙午本和强村本等,则应是后人根据词的韵律而“修正”后的名称。我们从陈允平的《西湖十咏·跋》中看到,周密当初“以所作《木兰花》示予”的时候,陈允平心目中的调名端然就是《木兰花》,因为《木兰花慢》也是一个常见的词调,作为词人他一眼就认出了“正身”。以此来看,《木兰花》应该是正名,至于“慢”字,只是调类的一个标签,这和《壶中天慢》就是《壶中天》、《西平乐慢》就是《西平乐》是同一个道理,所有的“令引近慢”都莫不如此,传统词谱理念中将其视为“别名”的认知是错误的。

      而“减字木兰慢”之名在宋末已经有所流行,并非周密独家使用,如当时小周密二十岁的陆文圭也有“怪东风太早”“九皋明月夜”两首,其调名则为《减字木兰花慢》,与周词同名略异,其中前一首并有小序云“和心渊春雪词”,则以和词的一般特性推测,该心渊所填之作,采用的调名无疑应当也是《减字木兰花慢》。由此可知,周密所用的《减字木兰慢》当属本调别名,而非抄误、刻误或填误,无须改为《木兰花慢》,至于今人不知该名,无非是各词谱均失收而已。因此应据毛校本改。

      至于为什么《木兰花慢》又等于是《减字木兰花慢》,对今人而言应该是一个无法探究之谜,因为这个调名的变化必定和词乐有关。我们有理由相信,《木兰花》和《减字木兰花》两个小令曲子的旋律一定是各有特色的,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两个词调的关系,而不仅仅只是《木兰花》的“减字”那么简单,否则,《减字木兰花》就意味着只是《木兰花》的“又一体”了。那么我们大胆推测,《木兰花慢》或者说《减字木兰花慢》这个慢词词调曲子的旋律,也许就是因为有些乐句或者乐拍接近《减字木兰花》,所以,尽管本调在创调时被柳永命名为《木兰花慢》,但由于旋律上的特色,所以又被人自然而然地称为《减字木兰花慢》了。

      这个问题其实带有一个普遍性的认识意义,柳永的《浪淘沙慢·梦觉透窗》为什么叫“浪淘沙”、他的《临江仙慢·梦觉小庭院》为什么叫“临江仙”、吴礼之的《采桑子慢·金风颤叶》为什么叫“采桑子”,这是一个几百年来词谱家们一直想弄明白,却一直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其实理由都一样,两者在后词乐时代看上去的异同点只是字数和长短,但是在词乐时代他们的异同点却必定是在旋律上。因为两者的旋律有某种相似的地方,所以“梦觉透窗”依旧还叫《浪淘沙》,“梦觉小庭院”依旧还叫《临江仙》。而像张先的《少年游慢·春城三二月》之所以叫“少年游”,也绝非《钦定词谱》所说的是因为“词有‘少年得意时节’句,取以为名”,而是因为两者的旋律有某种相似甚至是传承的地方,否则,干嘛要找一个容易混淆的名称,给自己徒增麻烦呢?清代词谱家尽管看上去似乎很强调词乐,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却每每站在律词的立场上来看待、研究乐词,很多错误由此而起。这种理念上的瑕疵,至今为止一直影响着词学家们。

    二 原词作者考

    周密的这一组词,从其题序可以看出属于广义的和词,其原玉作者周密称之为“张成子”,根据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所载,则即为张矩,但张矩和张成子我们认为并不是同一个人,《全宋词》或误。

      这一组联章词,根据周密的题序看,应该是作于其二十岁左右,因此才有与人斗气填词之举。其题序云:“张成子尝赋《应天长》十阕,夸余曰:‘是古今词家未能道者。’余时年少气锐,谓:‘此人间景,余与子皆人间人,子能道,余顾不能道耶?’冥搜六日,而词成。”这样的话周密不但能当面说,而且还能诉诸文字,则可见张成子应该是周密极熟的好友。张成子,也就是张龙荣:周密的《绝妙好词》卷五收其《摸鱼儿·重过西湖》一首,并注云:“龙荣,字成子,号梅深。”(四印斋本引谓:“张龙荣一首,笺:龙荣,字成子,号梅溪。”梅溪,应是“梅深”之误。)而《全宋词》疑张龙荣即为张矩,故云:“矩,字成子,号梅深。《绝妙好词》作张龙荣,或别名也。《阳春白雪》作张榘,今从《花草粹编》。”

      

      又按,南宋另外还有一张榘,宋人陈起的《江湖后集》卷八中收其诗作五十五首,简介云“榘,字方叔,南徐人”,而并非“成子”或“子成”。此张榘号芸窗,有《芸窗词》一卷,张龙荣号梅深,或一号梅渊,有《梅渊词》。但南徐的张榘早周密一辈,周密尚在孩婴时即已出仕,据《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记载,周密二岁时南徐张榘担任建康观察推官。而这一组联章词周密最有可能的创作时间,南徐张榘还在担任句容令,即便来杭州遇到周密,也只是偶遇的交往,不可能有失身份地对一个晚辈“夸余曰”,周密也绝不可能有对一位交往不深的前辈说“子能道,余顾不能道耶”这样失礼失敬的话,所以,此张榘绝非彼张榘。

      要之,今通常所称南宋词人“张矩”,极可能并不存在,只是后人对“张榘”的不当简化而已,在《全宋词》中所收录的所谓“张矩词”十二首,其实也都是张榘或者张龙荣所作,因此仍以采用“张龙荣”更宜。

    三 创作年代考

    周密少年时,十岁随父自闽还浙,或到过京城杭州,夏承焘先生认为:从《癸辛杂识》中记载太学的规章制度等极为详备来看,二十二岁之前,尚属“年少气锐”时光的周密,极可能曾经在杭州太学就读,至二十三岁之后则已离开杭州。因此,这一组词的写作年代,基本可以认定是写在二十二岁之前。而张龙荣填词之后的“夸余”之举,同样可以见出也是“年少气锐”之人,如果周密曾经就读太学,则以周密并非土生土长的身世、以其正常拥有的社会交际圈来推论,两人极可能就是太学的同窗好友。此后,陈允平有“西湖十景”组词,其跋云:“右十景,先辈寄之歌咏者,多矣。霅川周公谨,以所作《木兰花》示予,约同赋,因成。时景定癸亥岁也。”则周密本组词必作于景定四年(1263)周密三十二岁之前。

      但是,陈允平这里的“同赋”,其意思是“同赋十景”,而并非一起赋,因为在陈允平填词之前,周密的词已经完成了“赋”,不再有“同时赋”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周密的序中是“张成子尝赋《应天长》十阕,夸余曰”这样的追叙口吻,所以是“余时年少”“异时,霞翁见之”这样的时间交代;也所以在陈允平的序中是“以所作《木兰花》示予”,即“以旧作示予”,因此这个“所作”的时间,可以认定是景定四年(1263)之前,但不能认定究竟是前几年。而我们从景定四年(1263)周密已经是三十二岁的壮年(《礼记·曲礼》云“三十曰壮”)而不是“年少气锐”之时、陈允平词并非也是用的与周密同一词调、作品也并未步周密之韵、二人也没有分韵的痕迹以及周密词本身笔法的稚弱,这五点来看,可以认定周词所作绝非也是是年,况且“余时年少”“异时,霞翁见之”这样的叙述中,本身就可以品味出一个很大的时间差,哪有在同一年里会用“我当时还年少”这样的口吻的?所以,在夏承焘先生的《周草窗年谱》和吴熊和先生的《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二著中,认定周密本组词也是作于景定四年(1263)的说法,虽然成了目前学界的定论,但终归还是太过草率了。

      要之,本组词约成稿于淳祐八年至十一年(1248—1251),时周密十七至二十岁,作于杭州。

      本文标题:周密西湖十景词杂考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47617.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最新被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