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土人文版)
《读者·乡土人文版》是2000年1月创刊的期刊,前身是《读者》(乡村版)。《读者·乡土人文版》是一本乡土综合性文化刊物,前身为《读者》(乡村版),于2000年1月创刊,是《读者》旗下的第一份子杂志,现与《读者·原创版》、《读者欣赏》一同构成读者系列刊群。从2006年第1期开始,《读者》(乡村版)更名改版为《读者·乡土人文版》,并对杂志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扩充。2006年7月杂志内文由最初的双色印刷改为全彩印刷。2009年第1期,《读者·乡土人文版》再次扩版,杂志开本由原来的16开放大至大16开,
文集访问量: 5107 次
音乐列表
文/胡雅君图/马海芳听,声音里的老北京文/胡雅君图/马海芳“你就听那鸽哨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笃笃笃笃……笃笃笃笃……’从你头顶上空落进你耳朵里,声音又美又凄凉。”这是秦思源对20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最深的印象。那时的他并不知道20多年后,他...
文/兔子老愚图/郭德鑫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日子文/兔子老愚图/郭德鑫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土墙瓦房,砖头和木头是叫人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连牙膏皮、包装纸都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样一个用黄土筑起来的院子里,有土炕和土锅灶,日...
文/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图/刘程民永生羊文/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图/刘程民那年初冬,羊群又到北塔山,萨尔巴斯便走不动了,它的主人不得不把它留在我们家。那牧人说:“萨尔巴斯天生就是一只瘦弱的淘汰羔子,若不是阿勒泰夏牧场的水草好,它很难活到秋天。看它...
文/莫方华请对自然保持敬畏文/莫方华我采访过一位常年活跃于青藏高原、曾数十次带队登顶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的专业领队,他的话让我感触很深。每一次攀登前,他们都会在大本营举行拜山仪式—这当然不是“香烛纸钱”那种祭拜,而是如同藏民朝圣一般,长揖、叩首...
文/孙海亮我眼中的香港精神文/孙海亮在香港上学期间,我看到了璀璨的弥敦道、繁华的尖沙咀、人头攒动的巷弄……这里也许有些拥挤,但是生意兴隆。这种生意兴隆靠的不是攀缘权贵,而是无数香港人最平常的做事态度。将这些平常的做事态度汇聚起来,就构成了香港精神...
文/王路图/喻梁杯酒过往文/王路图/喻梁一小学二年级,我和刘纪伟、张延义结金兰。结义不是因为我们的关系多好,是因为当时电视上演《三国演义》,别人都结义,你要不结义就跟不上潮流。也不知道谁最先结义的,一夜之间,全校所有的人都结义了。本来和我、刘纪伟...
文/btr夏日随感文/btr痒有些事,在发生的当下你浑然不觉;你发现时,已是事后。夏日被蚊子叮咬,便是如此。你很少能有机会目击蚊子的作案全过程:它仅有2.5毫克左右的身体轻盈地降落在你裸露的肌肤上,然后用它的6根口器温柔地刺进你的身体—比体检时找...
文/Apple图/黄煜博独裁父亲文/Apple图/黄煜博我从小就个子矮,属于矮、胖、丑类型的。高中时我上寄宿学校,两周回家一次。中间不回的那周,很多父母会到学校来看孩子,我爸也不例外。家长们总是在中午吃饭的时间,站在食堂到宿舍楼的必经之路上等待我...
文/is4dog图/郭德鑫自家不该养猪文/is4dog图/郭德鑫“猪,今年再不养了。”大年初二的晚饭桌上,保姆姐姐恨恨地说,“养伤了!”全家可怜巴巴地嘬着筷子接受了这一决定,失落中混杂着释怀的轻松。去年的那头猪,养得全家陷入了道德危机。话题还得从...
文/小黑逸品原来是天然文/小黑翻看一些书法帖,总会暗自偷笑。传世几百年、盖满收藏章的书法帖,原来却只是关于烟火生活的小便条。夜雨剪春韭的《韭花帖》,本是杨凝式写给友人的小便条,不过是午睡醒来肚子饿了,忽然发现韭花,食之,香之又香。看此帖,会发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