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乡土人文版)
《读者·乡土人文版》是2000年1月创刊的期刊,前身是《读者》(乡村版)。《读者·乡土人文版》是一本乡土综合性文化刊物,前身为《读者》(乡村版),于2000年1月创刊,是《读者》旗下的第一份子杂志,现与《读者·原创版》、《读者欣赏》一同构成读者系列刊群。从2006年第1期开始,《读者》(乡村版)更名改版为《读者·乡土人文版》,并对杂志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扩充。2006年7月杂志内文由最初的双色印刷改为全彩印刷。2009年第1期,《读者·乡土人文版》再次扩版,杂志开本由原来的16开放大至大16开,
文集访问量: 4666 次
音乐列表
文/马德就风吃羊杂文/马德羊杂汤在屋里吃,是吃不出滋味的。最好是在冬天,寒风凛冽,在街边小摊上要一碗羊杂汤。碗要海碗,足够大,然后才配得上吃羊杂汤的人的心。汤要煮到沸腾,一瓢舀出来,泼到碗里的羊杂上,还要冒泡泡。辣椒要多放,红红的,在汤上漂一层。...
文/周华诚乡村酒席上的肉文/周华诚江南秋天,田里的水稻和地里的番薯收回家后,农人的日子开始变得悠闲起来,于是看戏、娶媳妇、嫁姑娘、新房落成,都要大摆酒席。乡村的节日一个接着一个。老家溪口的酒席,与浙西南丘陵地区多数乡村的酒席一样,有两道与肉有关的...
文/陈岚图/沈骋宇19床的艾滋病妈妈文/陈岚图/沈骋宇19床的病人住进产房的时候,妇产科特别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原来这是医院配合医科大学传染病系的一个研究项目:艾滋病母亲分娩无感染婴儿。病人住进了产科特护病房,连编号都是院长亲自挑的。刚从卫校毕业...
文/张晓帆图/陈明贵爱的味道文/张晓帆图/陈明贵“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着大烟袋。”这是我们关东的“三大怪”。自懂事时起,我就没见奶奶抽过烟,但是不抽烟的奶奶却有一杆精美的烟袋。奶奶说,她这烟袋是杆“坤烟袋”,细长的乌木烟杆,小巧的...
文/马伯庸图/刘程民我生命中的第一只猫文/马伯庸图/刘程民我的爷爷奶奶住在一片低矮的平房胡同里。家里有一只猫,叫屎蛋儿。屎蛋儿是捡来的。据我叔叔说,它从四个月大就开始不肯在家里闲待了,天天跑出去,到晚上才回来。我奶奶从来不特意给它做饭,家里人晚饭...
文/海鹏飞沙沟十年:再访张承志笔下的西海固文/海鹏飞2014年5月上旬,时隔10年,我再访位于西海固腹地的沙沟。先到银川,接待我的,是当年沙沟的一名回族少年,他读了大学,毕业后成了银川一家工厂的车间主管。我问他:“在银川还适应吗?”“哥,不瞒你说...
文/吕清泉回家文/吕清泉他是我在ICU接手的一个病人。七十来岁,肺栓塞。他插着呼吸机,但神志清醒,清醒到足够决定自己的生死。第一天送他过来的时候,儿子说:“尽全力抢救。”在ICU里待了三五天以后,儿子问:“医生,老爷子这个样子,有没有继续治疗的意...
文/毕飞宇图/刘程民父亲的姓名文/毕飞宇图/刘程民不用避讳,我的父亲叫毕明。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以为父亲的名字就叫“爸爸”。突然有一天,我知道了,他不叫“爸爸”,他叫毕明。长大之后我又知道了,父亲原来也不叫毕明。我见过他废弃...
文/鲍尔吉·原野图/小黑孩生命中最温暖的部分文/鲍尔吉·原野图/小黑孩箭杆从高粱最高的茎上取一段秆,光滑洁白,我们用它做箭杆。冬日,割下的高粱完全干透了,变成了象牙白那样高雅的颜色,我们就有了箭杆。高粱像半导体的天线一样,越往上越细,仿佛是被什么...
文/王墨一滴酱油菌种文/王墨几年前,日本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个北方的酱油厂被海啸吞没了。这是一个经营了八代的家族企业,规模在日本不算大,名头也不算很响,但因为历史悠久,在当地十分有市场。据说这家的酱油味道很有特色,关键是一直保持这个风味。老掌门人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