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研究
《闽台文化交流》以探讨闽南文化、解读台湾情缘、幸两岸文体共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为宗旨;弘扬闽南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提升闽南文化研究的内聚力,向海内外侨胞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集访问量: 3909 次
音乐列表
林宝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闽南方言源于古汉语,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它保留的古音、古词语、古熟语比其他方言更加丰富多彩。就拿熟语中的一类谚语来说,它是闽南民间文学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反映劳动...
钟翠苗王铭东(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漳州市作家协会承办,闽南师范大学闽籍作家学者研究中心、闽南师...
钱嘉禾(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7)翁闹作为台湾文学史中早夭的天才作家,曾一度沉寂于历史之中,然而,由于他对时代精准的感知以及对新颖书写形式的开辟,其作品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后再次获得了价值的肯定:“日据时代的台湾小说,可说...
张依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215123)一、前言1949年,聂华苓一家五口到了台湾,开始了十五年的台湾生活。在台湾,聂华苓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此期间她创作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1964年移居美国后,聂华苓自称为“边缘人”:“所谓‘边缘人...
李怡涵(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马华作家,即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马华文学,即指马来西亚(包括沙巴和砂拉越)的华文文学。作为自婆罗洲去台留学的华人,李永平的身份是难以定义的。其本人不承认自己是马华作家,于1976年宣誓放弃马来西亚国...
吴可文(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闽海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202)鳞次山房(又称第一山房)在乌石山南麓天王岭旁,原名鳞次台。从此俯瞰,福州城屋舍鳞次栉比,“万家鳞瓦影分明”,因而得名。米芾曾手书“第一山”刻于岩壁,至今尚存,故又称“第一山房”。自唐...
王伟歌(巴金故居,上海徐汇区200031)林憾庐(原名林和清或作林河清,别号憾庐,笔名林憾、心感、憾庐),福建龙溪人,资深编辑和作家。目前学界对于他的相关研究更多是林语堂和《宇宙风》研究中的附带,直接研究文章仅有少量,如柯文溥《林憾:一位不该忘记...
陈智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一、引言和五四时期的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林语堂是一位通才。他虽然身兼作者、学者、编辑和译者等多种角色,但其古今、中西兼通的学者身份往往为林语堂研究者所忽略。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认为,林语堂“学问驳杂……...
葛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海淀区100048)一、民国时期黄道周书法接受情况黄道周的书法在明末就为世所重,及至民国时期,对书坛的影响甚大,尤其是行草书,用笔掺锺繇笔势,以隶书铺毫和方折行笔,结体呈俯仰之姿,章法紧密书风朴拙险劲,雄...
罗觉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2018年1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林仲文先生主编的《黄道周书法选集》(下称《选集》),共收入62件作品,是继1994年11月荣宝斋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56黄道周》(下称《全集》)以来征集作品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