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研究
《闽台文化交流》以探讨闽南文化、解读台湾情缘、幸两岸文体共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为宗旨;弘扬闽南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提升闽南文化研究的内聚力,向海内外侨胞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集访问量: 3922 次
音乐列表
唐哲嘉(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林兆恩,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7),卒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享年八十二岁。林兆恩一生倡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并创立三一教,其门徒尊称其为三教先生,后改称三一教主...
苏秋婷郑玉玲(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关帝信俗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闽南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泉州的关帝信俗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仪式表演展示出独特的区域文化色彩。本文立足田野调研,以泉州通淮关岳...
刘守政(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0)关于王爷信仰问题的探讨,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例如,闽台瘟神信仰的起源问题、福州地区五帝信仰研究、台湾的王爷信仰、王爷信仰与道教送瘟科仪相关的内容,王爷信仰在闽台地区的传说...
黄沚青(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一“”字释义清蔡奭《官话汇解·身体举动》:“出鲁,正:出痘子。”二“”字溯源考古代有所谓“虏疮”,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云: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
韩焕忠(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江苏苏州215123)圣严法师与南亭长老之间的因缘非常深厚。作为1949年因形势变化来到台湾的名山老和尚和大德高僧,台北华严莲社的创始人南亭长老对佛教界后进时常加以关心、照顾、奖掖和提携,对台湾佛教的代际传承和持续发展...
蔡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缁衣》是《礼记》的第三十三篇。郑玄注《小戴礼记》时连带性地注过《缁衣》,此后一千多年随着“五经”地位被“四书”取代,《缁衣》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与关注。所以在整个学术史上的地位,《缁衣》远不如《大学》和《中...
朱清(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福建福州350001)近十余年,中国学界有关“心学”的研讨甚为热烈,这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正鼎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心学”的研讨被学界聚焦乃至社会瞩目,发端于800年前南宋时期在同为理学家的朱熹(即朱子)与陆九渊(字子...
李晓頔(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100007)拔贡是清代国子监生的一种,是学习最好的一类学生。拔贡生的考选难度最大,社会地位高,所以被视为“五贡”之首。“拔”即从地方生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贡”原指从地方贡入王廷之意,后对于清代拔贡而言,则指入监读...
紫玮(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福建漳州363000)闽台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闽台地区别具一格的区域文化,这些都毫无例外在民间家训中予以体现。无论是中原人士的“衣冠南渡”,还是福建人垦殖台湾,初到异地,面临的都是不可想象的艰难,同一个家族的人...
林晓峰郑少茹(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教科书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教科书在构建国家认同、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价值。根据教育部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