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面向全国发行的文学类学术期刊。《新文学评论》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学者的喜爱。《新文学评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新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刘醒龙当代文学
文集访问量: 5209 次
音乐列表
□芦苇岸因诗本身读得我投入并唏嘘感叹的现象不多。之前,颜梅玖的诗歌,给我一种“不明觉厉”的印象,但随着诗集出版,深沉的感觉迅疾由指尖传导至心田:这何止是一个“灵魂缺席的诗歌时代”,多少诗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情感都缺损了,甚至吝啬到湮灭了关乎体温的情绪...
□张执浩颜梅玖是最近几年在当代诗坛表现得特别抢眼的一位诗人。在长久的探索和积淀之后,她突然以一种爆发的方式写出了一批尖锐的、充满女性自省意识的诗篇。她的可贵之处在于,果断地将笔触从狭隘的个人情感空间伸向了公共情感区域,在冒犯中获得了认知的宽度和限...
□夏亮亮颜梅玖夏亮亮:首先请您谈谈您获人民文学诗歌奖的作品《守口如瓶》,它被评为“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在诗歌语式和词语组合上进行了别具匠心的冒险性实验,节奏多变,用语细密、沉着、尖锐,甚至诡异,具有精准的穿透力,达到了新奇又不失贴切的艺术效果,...
□颜梅玖小河像飘带似的向远方延展。荒芜的小径,落满了厚厚的树叶。繁茂的蕨类植物成片蔓延。显然去年这里暴发过山洪,一些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有的横在小河的两岸,有的在林间搭起了一座座小桥。脚下,几根腐烂的枯树长满了褐色和橘色的小木耳。这些春天的小耳...
□张清华王士强颜梅玖,曾用笔名玉上烟,1970年代出生,辽宁大连人,现居浙江宁波,曾从事记者、编辑、教师等职业。颜梅玖的写作不属于某种明显的潮流、群体、圈子,而更多的是独来独往,但无疑,她已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风格特点,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诗歌道...
□陈杏彤读马金莲的作品,既能触摸到土的凝重厚实,又能感受到风的轻柔自在,其写作风格鲜明且保持一致。与同年代出生的80后作家相比,她的题材内容呈现出“和当下生活稍微拉开距离的滞后感”,代际划分在此失效;将其归于“乡土文学作家”这一庞大的类别中,她却...
□李倩倩技术推动信息在全球流动,这种流动成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产业。文化成了我们的产业,一口吞下了企业人和教育工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社会形态急剧变化,文化与传播、文学与阅读的关系也纷繁复杂、变幻莫测起来。对于当下写...
□刘志珍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去向何方,尽享人世繁华,还是在泥泞荆棘之中苦痛挣扎,都无法逃遁浓郁乡情的魅惑。而对“邮票大小的故乡”的回望与追忆更是诸多作家创作的基点。莫言曾在《每一个写作者都离不开乡土》一文中说:“作家文学创作的乡土情结是难以磨灭的,...
□任淑媛宁夏有个马金莲,她的文学创作以小说见长,在小说创作方面又以中短篇小说见长,2018年9月,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截至目前,马金莲已经公开发表了400多万字的作品,小说集和单行本也出了12本,可谓高产...
□申霞艳西海固、回民、女、80后、汉语作家。根据格式塔心理,这几个词语足以形成马金莲的标识度。即使在全球化、高流动的今天,每个人仍携带着个体的根性生活、判断和流动。写作是作家“收视返听”,给自我和童年寻求安放之所。西海固特别缺水,这一点会培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