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面向全国发行的文学类学术期刊。《新文学评论》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学者的喜爱。《新文学评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新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刘醒龙当代文学
文集访问量: 5210 次
音乐列表
□马晓炎1974年,铁凝以短篇小说《会飞的镰刀》正式走上文坛。此后的几年内又迅速凭借短篇小说《哦,香雪》(1982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1983年)、长篇小说《玫瑰门》(1988年)奠定了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回顾铁凝的前半生,...
□樊迎春1983年,一篇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哦,香雪》让作者铁凝蜚声文坛,这个来自河北的女青年彼时正在保定地区的一个文学刊物担任编辑。小说因为讲述一个乡村少女冒险上火车只为换一个铅笔盒的纯洁故事打动了读者,文字表达流畅自然,清新动人,孙犁评...
□胡行舟一、“笨”的文化孕育:从《孕妇和牛》到《笨花》在铁凝2006年出版的长篇力作《笨花》里,“笨花”指的是兆州本地的棉花,也是一个由此而得名的村庄。“笨花”不同于“洋花”,前者是“老年间”的祖宗移民带来此乡此土的“土花”,“絮在被褥里禁蹬踹”...
□陈晓明作家铁凝算是少年得志,刚满23岁就出版小说集《夜路》,其中的流畅明丽令人惊异。有相当好的家学渊源的铁凝早期作品显出独特的纯净之气,一篇《哦,香雪》让文坛刮目相看。之后铁凝的创作渐趋丰富,既有引起争议、成为彼时社会个性解放的象征的《没有纽扣...
□林岗傅修海傅修海(以下简称“傅”):老师先谈谈您的学习经历吧,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林岗(以下简称“林”):我的学历表面完整实际令人惭愧。1964年开始上小学,两年之后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刚好那年的夏天,因父母调动工作,从珠三角的东...
□何方丽相较于旧作的在场感,祝立根新作的历史感表现得更为强烈。在时间的长河里,由于生命和记忆的有限性,历史与当下被贸然割裂,时空有限的人类也善于将最强烈且迫切的情绪表露于当下,而记忆难以承受的历史则往往作为一种“虚构”存在于当下的叙述和记忆里。祝...
□郑颖仪张立群祝立根的诗歌中多见“骨”,无论是“反骨”“多余的骨头”,还是蕴于平实文字之内的气象,都彰显着由生命本质迸发而出的反抗力,犹如其笔下“一直端着从未敢放下的剑刃”的仙人掌,隐忍而又沉毅。他在诗歌创作中将“人”置于首要的至高的地位,强调人...
□霍俊明祝立根霍俊明:立根兄,近好!庚子年几乎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和世界观,本来有限的驻校时间因为疫情而被空前压缩了。还是老话题,先谈谈在首都师大驻校一年来的感受吧!祝立根:俊明兄好!这注定是许多年后会被我们反复提及的一年,也会是被历史记录的一年,...
□祝立根宗祠建在村庄的尽头,往外走就是长满杉木和松树的山野,那儿是松鼠和野鸽子的领地,它们在林隙间不多的阳光里留下鸣叫和毛茸茸的身影。当然,如果站在那儿往回看,宗祠也是野外的尽头,从那儿开始,屋顶和照壁勾勒出一个层层叠叠的人间,语言和炊烟在那儿荡...
□张清华王士强祝立根,1978年生,云南腾冲人,早年学画,近年专事诗歌写作。祝立根的诗有着较为明显的“云南特征”,比如对于乡土文明的守望与审视,比如注重生活的质感及写作的“及物性”,比如对经历、经验的强调与对生存苦难、命运深渊的观照,比如对地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