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月刊。 本刊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 本刊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合和团结的各方面、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致力于
文集访问量: 6308 次
音乐列表
屈波美术批评家的体力与眼力屈波提倡对美术作品的细读,在细节中展开批评写作,是当下美术批评者应有的一种自觉。在一个图像喷涌且时间碎片化的时代里,美术批评不能只进行书斋式写作,批评家应该回到现场线性化地细读作品。批评家在场细读作品的收获大致可分四类:...
温彩云论艺术评论人才的媒介素养温彩云新的媒介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要求艺术评论人才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以便能对不断涌现的新型艺术作品进行选择、理解和恰当评估。本文借用英国媒介教育的3CS模式概念,认为应该从文化通道、批判理解和创造性活动三个层面提升艺术评...
丁旭东论音乐评论家的修养丁旭东编者按:繁荣文艺评论,关键在人才、在队伍。如何造就高素质的文艺评论家队伍,培养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受到各方面的重点关注。本期刊发一组讨论文艺评论家素养的文章。三位作者均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文艺评...
孙宇龙“互联网+”时代摄影的产业模式及特征孙宇龙“互联网+”时代是以互联网为支撑,数字为依托的动态、开放的社会形态和系统。数字与网络技术推动传统摄影急骤变化,摄影产业化初具雏形,产业链各环节随之变化,并向纵深发展。本文探讨“互联网+”环境下,摄影...
朱以撒高等书法教育应重视培育“文心”朱以撒当下,高校的书法教育缺乏对文心的培育及对文学的重视,一个学艺者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少文、无文总是难以近雅。高校书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时间和精力耗费最多的仍然是在技法上,而倾向于读书、撰写的则少,以至于大...
师力斌新诗的音乐性及形式创造师力斌在考察百年新诗音乐性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诗顺应现代生活的历史性转变和现代汉语的迅猛发展,已经突破了格律、半格律的理论框架,创造了一系列新的音乐性形式,如比格律诗更为复杂、技巧更为多样、运用更为综合的音乐性形式,三...
杨四平新诗叙事的诗意生成及其诗学反思杨四平“新诗叙事”不是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产生现代的中国的诗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诗叙事所提供的历史形象与现实影像的语境中,从它与新诗抒情、新诗议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境、“秘境”和事境,来思考其...
罗振亚21世纪诗歌的“下沉”与“上升”罗振亚21世纪诗歌在整体上表现出题材、思想的“下沉”和艺术水准、品位的“上升”趋向。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诗意,并以理意和理趣的介入加强了诗歌本体的骨质硬度;技巧愈加娴熟,风格辨识度趋高,多以叙述作为连接诗歌...
陈仲义现代诗:接受响应之要论陈仲义现代诗文本的诞生与完型,因其与潜意识、意念、直觉、智性相联系,造成颇多艰涩、跳脱、变幻之面相。上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的“崛起”,使现代诗文本的客观“承载量”遭遇巨大挑战,更教主观接受的无边开放性愈...
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是在中国诗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冲撞与融合中艰难行进的,是伴随着新诗的诞生与发展,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诗学形态。本文从主体性的强化、诗体解放的呼唤、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对百年来中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