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争鸣
《文艺争鸣》文艺评论刊物。旨在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发表文艺界众家之谈,讨论当今文艺创作、文艺思想、文艺研究中的各种问题,推动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读者对象为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文集访问量: 6932 次
音乐列表
方岩在“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思潮消散之后,1980年代中后期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繁荣,可被视为1949年至今的当代文学史中的“黄金时期”。立足于这个时段某个时间节点,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节点具体到1986年,这一年因为当时的文学刊物、批评杂志所...
方维保文学史的叙述,大多尊崇分期断代叙述的体制。而历史分期最为关键的元素是“时间节点”。因为只有确立时间节点,才能实现分期。在文学史的断代叙述中,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起点和终点的问题。这种起点和终点,在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是比较容易的。它往往以...
文学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坛上,活跃着一个美丽女性的倩影。她或者组织文化沙龙,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都市公共空间,聚集起一群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群体;或者参与编辑文学刊物,阐释文学理想,提携文学新人;或者用妙笔生花的文笔编织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学世界...
陆克寒对于1957年江苏“探求者”文学事件,时下的文学史教科书多以某种特殊的叙述方式简约提及——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第二十九章在“(20世纪)80年代小说”中述及作家高晓声的文学经历时提到——1957年初,与方...
张清华+赵亦然一部作品在什么地方结尾,当然是一个修辞的问题,但也不只是一个修辞的问题。它与时间的属性密切相关,“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一种结尾,“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也是一种结尾,但两个结尾所昭示的时间意义以及主人公的命...
郜元宝1949年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国家文学”显出高度组织性、计划性特征,几乎每场重大政治运动、每次基本国策的实施都有蜂拥而至的作品跟进,这就限制了作家“写什么”,亦即通常所谓“题材”。经过“反胡风”“反右”和“大跃进”,对“题材”的“片面...
朱寿桐学术论文的内在品相,是关于文章表述的规范性乃至精致性,以及文体修饰的严密感等基本印象,虽然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但总体上还属于文章品相方面的考察。文章的外在品相可以通过对外观的观察得出相应的判断,但文章的内在品相则需经过阅读,当然可以是粗略的...
李星丽+李欣遥青城山地处四川省都江堰市,距成都68公里,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山高三千六百丈,屹然三十六峰,罗列一百八景,日宝仙九室之天。”青城山,是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的演化而形成的奇特山地,属龙门山褶皱断裂构造,群峰...
龚敏侗族建筑的艺术呈现可谓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鼓楼作为侗族建筑中的符号样本,是侗族村寨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场域,它所承载的仪式性功能,以及它作为侗族村寨精神灵魂的象征,使其在村寨中彰显着独具一格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一、侗族鼓楼的文化认知侗族鼓楼的...
蒋伟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一文中谈到儒道哲学时说,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一语点破了二者在思想和政治态度上的差异,同时也指明了儒道二家在音乐和艺术态度上的分歧。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以“道”为其基础,提出了“大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