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争鸣
《文艺争鸣》文艺评论刊物。旨在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发表文艺界众家之谈,讨论当今文艺创作、文艺思想、文艺研究中的各种问题,推动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读者对象为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文集访问量: 6965 次
音乐列表
王尧1980年文坛因“朦胧诗”而引发论争。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1981年第3期《诗刊》发表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1983年第1期《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三篇文章,史称“三个崛起”...
丁仕原韩少功是当今以思想见长,一直在辛勤耕耘,创作成果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家。他的新作《山南水北》,一如其书名,为21世纪的中国文坛带来一股清风,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新文学的灿烂阳光,也为艰苦探索的作家们创造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山南水北》因...
吴景明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感于现代文明带来的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因此开始自觉地进行生态散文创作,呼唤生态意识的出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动人书写。李存葆的文化生态散文《大河遗梦》、林宋瑜的海洋生态散文《蓝思想》、周晓枫的《它们》动物系列生态散文等,从...
孟繁华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两副身手,能将小说和散文都写得好的作家有很多。五十年代出生的一拨作家中,张承志、史铁生、张炜、韩少功、铁凝、王安忆等就都各怀绝技身手不凡,他们的小说和散文几乎是齐名的。但说起他们每个人首先想到的还是小说家,这是小说的地位...
王兆胜在各种文学门类中,散文恐怕是最具边缘性、最不受重视、最缺乏研究的文体。大家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散文没有自己成熟的理论,因循守旧和缺乏创新也使之乏善可陈。甚而至于有人全面否定散文的成就,曾一度提出“散文消亡”的论调。这些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存...
陈剑晖一、很荒唐很有趣的“散文地震”闲来读《圣经》,有一则经文引起了我的兴趣。经文说的是“创世纪”时期的故事:居住在幼发拉底河边的巴比伦人有一天异想天开,他们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以此传扬他们的名声,使后世的人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殊不知,巴比伦人的狂...
杨迎平中国现代话剧从《新青年》开始,就崇尚现实主义,胡适之所以推崇易卜生,是因为“易卜生的文学,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1)老舍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始终把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宗旨,《茶馆》也不例外。王瑶曾高度评价:“这个剧本...
姜辉一、“红色经典”叙事爱情的三种模式我们通常所指的“红色经典”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从1921年至1976年间的以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题材的创作,狭义上仅指50年代、60年代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
朱水涌张静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学一个极富启示意义的文学现象。寻根文学的发生和实绩,其实涉及到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两个主题,一是民族—国家主体形象的想象重建问题,一是文学在“走向世界”的向往中对艺术创新的追求...
孙民乐长期以来,“十七年文学”在各类文学史的编纂策略中都处在不利位置。文革时期的激进文学观全盘否定了它;80年代“重写文学史”也同样轻视它。到了90年代的中后期,其学术研究的价值似乎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但真正涉足者依然寥寥。说到底,这可能要归因于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