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争鸣
《文艺争鸣》文艺评论刊物。旨在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发表文艺界众家之谈,讨论当今文艺创作、文艺思想、文艺研究中的各种问题,推动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读者对象为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文集访问量: 6950 次
音乐列表
陈晓明我与繁华有过同事之谊,上世纪90年代,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那时我们还算是年轻人,有一帮年轻朋友。每到周二就是吃饭喝酒,虽然是在路边小铺,但都吃得兴高采烈,然后神侃,吃了东家喝西家。很长时期觉得我们这帮人特俗,每到周二就是这么...
王尧一、题解1981年9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叶君健先生作序。1982年,作家冯骥才、李陀和刘心武曾以通信的方式讨论相关问题。这三封信件分别为:《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冯骥才给李陀的信》、《“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
王宏图经验的悖论与命名有句俗话说,趣味无可争辩。人们同样可以说,情怀无可争辩。林林总总歧义纷出的话语,归根结底可以从陈述者各自的情怀的差异中探寻出某种缘由。任何话语,一旦脱离了粗陋直白朴素的原始状态,各种思辨性的术语概念将它包装润色得令人眼花缭乱...
赵彬一、王小妮和她90年代以来的诗:个人化在中国当代诗人中,尤其是女诗人中,也许,没有哪一个人比王小妮更为独特,更为个人化。如果说翟永明因为禀受着时代的使命,身上有着太多的时代光影和印痕,而使她和她的诗无法不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那么王小妮则由于过...
张鸿声在《上海的早晨》中,资产阶级的人物塑造被认为较是成功的。其中原因,通常被表述为所谓的“熟悉”说。其实,从深层意义上看,乃是因为作者将人物塑造与上海城市所遗留的资产阶级城市形态取得了关联,从而与“十七年”文学漠视城市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上海...
陈茜陈卫冰天雪地,孤独的童年,热闹而愚昧的人们,无法挽留的岁月,经历沧桑的生命,是东北作家萧红在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前留给中国文学的一个耀眼的纪念品,茅盾曾经评价萧红创作的这部《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阅读迟子建完成于1984年的《北极村童...
崔志远“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的倡导在20世纪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时期,是文革前十七年间中国文论家们对启蒙现实主义最后的坚守。大跃进时期的极左政治思潮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文艺领域种种非常现象诸如大跃进民歌运动、“...
一、“个人写作”诗学命题的提出、成因与涵义辨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后朦胧诗”、“先锋诗”等一系列在80年代风靡一时的诗学概念与理论口号逐渐淡出了中国当代诗人与诗评家的视野,而“知识分子写作”、“中年写作”、“个人写...
蔡咏春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先锋小说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一点早已众所周知,但在这种外来影响下中国小说家们究竟对汉语做了些什么,由此完成了哪些新的叙事开拓,却是研究不够的。本文尝试对此做出一些具体分析和阐发,看看中国...
张晓峰一倘若没有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变化,便无从谈起。诚然,“文革”结束后,随着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政策与文学观念都逐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产生了一大批在当时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品,80年代也因此被称之为文学的黄金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