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一些自以为是、墨守成规的人用“丑恶就是美好”这句话来概括评价维克多。雨果作品的特点,实际上他们误解了雨果本人的意思,并向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不过话又说回来,雨果本人对这些误解也应该承担一点责任:他十分自负,不屑于为自己辩解,没有很清楚...
我读了涅克拉索夫发表在《祖国记事》1月号上的《最后的歌》。这些诗充满激情,余味悠长,体现了涅克拉索夫一贯的风格。然而这是一个病人痛苦的呻吟:他病得很重,而且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他亲口对我说的)。但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的身体本来很好,消化功能极佳,...
(三)以上所写并非为萨特和波伏瓦辩护,因为他们是不需要辩护的。其实半个多世纪以来,萨特和波伏瓦一直受着各种各样的指责,他们可以说是20世纪文坛上最受人攻击的一对,有时甚至是不论哪一派(左、中、右)都来骂,连年轻人的穿着打扮也成为骂的理由。现在出现...
(二)无独有偶。除了董先生的这几篇短文外,我还看到一本名为《知识分子》的书,是一个英国人保罗·约翰逊所写,国内有中译本。好象这书在学术界有一些影响,有几篇期刊文章都提到它。一位朋友在信中也特别告诉我,这书有一章是专谈萨特的。保罗。约翰逊对萨特的看...
【本文曾发表于《书屋》2002年第9期。】(一)写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有感而发。起因是看了一本名为《被勾引姑娘的回忆》的书,它还有一个主标题“萨特、波伏瓦和我”,是中译本加上的,意在以萨特和波伏瓦的知名度来吸引读者:被萨特和波伏瓦勾引,怎么回事?由于...
这时,在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但萨特和波伏瓦不理解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对中国是关心的,1955年在中国呆了两个月,波伏瓦还专门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但他们对当前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完全摸不着头脑。1967年,他们接到中国驻法大使馆的邀请,在那里与大使馆...
1967年12月,卡米耶病逝于医院。这个萨特曾经深爱过的女人,曾使波伏瓦为其魅力而倾倒和烦恼的女人,晚年境况十分凄惨。战争时期,由于她支持纳粹迫害犹太人,波伏瓦一度同她关系很坏。迪兰因癌症住院时,卡米耶几乎没有看过他,临终时也不在他身边。为了纪念...
1967年2月,萨特和波伏瓦受埃及《金字塔报》主编海卡尔的邀请去埃及访问。陪同他们的有郎兹曼和一名埃及新闻记者。在机场上海卡尔迎接他们一行。他是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朋友和发言人,矮个、宽肩、皮肤黝黑、精力充沛。还有几个朋友在场。他们下榻的饭店距尼罗河...
1966年夏天,萨特和波伏瓦受出版商和东京大学邀请访问日本并讲学。这让他们十分高兴。30多年前大学毕业时,萨特申请去日本作为法语教师讲学两年,未能成功,他深感失望。那次如果去了,会同波伏瓦分手两年,在满足旅行和冒险的好奇心的同时又有着别离的遗憾。...
1966年7月,一个叫舍恩曼的年轻人找到波伏瓦。他是美国人,住在英国,是罗素基金会的一个秘书长。他向波伏瓦介绍了伯兰特·罗素的计划:仿照纽伦堡审判的先例,成立一个法庭审判美国在越南的战争罪行。他邀请她和萨特作为法庭成员参加。他还特别声明听证会在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