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夏,一位意大利朋友来信说,他已获悉瑞典皇家学院把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他让萨特准备一份授奖仪式上的演讲稿寄来。萨特面临着选择。他本人想拒绝这个奖,而波伏瓦则怂恿他去领。他们的朋友中,年纪大一些的要他去领,而年轻的学生希望他拒领。...
我第一次同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见面是在1859年,也就是我从西伯利亚回来的那一年,见面的地点和详细情况我都记不清了。以后我们也碰见过,但并不经常;也说说话,但说得不多。不过每次见面我们都要打招呼和握手。赫尔岑对我说,他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印象不好...
赫尔岑产生于俄罗斯贵族阶层,他首先是一个俄罗斯贵族和世界公民,像他这样的人只会产生于俄罗斯,除了俄罗斯以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这样的典型人物。我们说赫尔岑是侨居在国外,并说他是俄罗斯侨民的先驱,这样说还不准确;应该说他天生就是一个侨民。像赫尔岑这...
别林斯基的性格并不是很内敛的,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热情奔放、难以自持的人,始终是这样,一辈子都是这样。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穷人》让他大为叹服。(大约一年后我们分道扬镳了,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看起来却是无所谓的。)当时我们认识不久,他是真心实意地爱护...
在普希金的长诗《奥涅金》中,奥涅金必定是来自彼得堡,这一点很重要。因此,在偏僻的农村,他感到很不自在,就像在外地当客人一样,其实这里才是俄罗斯的心脏。在国外时,他思念自己的祖国,以其绝顶智慧和真诚,他不会不感受到,自己在这里也是一个客人。奥涅金爱...
我认为,正是普希金肯定了我们所有的思想观念,他在俄罗斯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其高超的艺术性,他向所有的俄罗斯人表明,俄罗斯精神是什么,其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俄罗斯人的理想是什么。普希金的出现表明,在俄罗斯,文明已经开花结果,而且结出了最好...
1963年,在奥尔加、纳塔丽之后,波伏瓦有了另一个忘年之交。这女孩叫西尔薇·勒邦。早在1960年春,她们就已认识,那时西尔薇正在文科预备班学习。她给波伏瓦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喜欢哲学,喜欢她的书,想见见她。信简短直白。波伏瓦回了信,表示愿意在假期...
就在波伏瓦的《势所必然》出版的同时,萨特完成了他的自传,定名为《词语》,先是发表在《现代》,随即由伽利玛出版社出了单行本。《词语》的出版立即获得评论界一致的好评。虽然对这书有种种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它标志着萨特又回到文学上来了,或认为这是他自欺的新...
1963年秋,波伏瓦回忆录第三部《势所必然》出版。回忆的事件是从战后一直到1962年。她从1960年夏天开始动笔,到1963年春完成。同前两卷一样,这一部也激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争相阅读,反应强烈。由于书中有较多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内容,波伏...
1962年春,萨特应邀去布鲁塞尔作一个关于阿尔及利亚和法西斯主义的演讲,博斯特开车送他和波伏瓦去。由于比利时的法西斯分子力量很强大,一路上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直到临出发的前一刻,对方才以事先约定的暗语通知萨特他们怎样走,中途还换了车,有几辆载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