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广州美食的前三位,你一定会说到白切鸡。不管做得好不好,各家粤菜馆一定有这道菜,各烧腊店也一定会挂上几只白切鸡,区别是谁家的更受欢迎,以及是叫“白切鸡”还是“白斩鸡”而已。无论是“切”更斯文还是“斩”更欢快,说的都是一回事。一只好吃的白切鸡,是由哪些…[浏览全文][赞一下]
劳拉是一个非常挑食的家伙,她不吃胡萝卜、不吃豌豆、不吃土豆,而且她绝对绝对不吃番茄……查理哥哥想尽了办法来哄她吃饭。有一天,查理哥哥告诉劳拉:胡萝卜是木星上的橘树枝,豌豆是从绿色王国来的绿色小圆球,土豆泥是富士山顶的云朵……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引导下,挑食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活力充沛的早餐1.中国传统早餐代表——包子&豆浆,有吃有喝。喝的:各种豆子,比如黄豆、黑豆、鹰嘴豆等选一两款,浸泡、清洗、煮熟后,加热水用大功率料理机(即破壁机)搅拌细腻即可。要喝甜味的,加红枣等一起搅拌,免用糖。有些料理机可以将生豆子直接煮熟打成豆浆。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酒诰》酒,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李白有了它,便可以文思泉涌,达到“斗酒诗百篇”的至高境界。如果您要说起酒的不好,恐怕李白会第一个从历史的尘埃里跳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素心向隅是一扇窗,它推开我们的生命之幽,给出一点审美的缝隙,插花品茶,饭蔬饮酒,园冶修葺等,就会在文人笔下涨潮,浩瀚为生命里的“清供”,诸如从《茶经》到《随园食单》等等,不过是一波潮汐,但阅读它们,会纾解心灵之淤。唐人陆羽为茶抒写了一首情诗,就像唐人写格律…[浏览全文][赞一下]
粽粑包粽的糯米,村人喜爱用草灰碱水浸泡。取稻草小扎,烧成黑灰,冲水后过滤灰渣,所得灰水即为碱水。用碱水浸泡后的糯米,颜色变成淡黄,再冲洗干净,而后包粽。碱水粽子煮熟后,剥开粽叶,色泽焦黄,油润光洁,吃起来味道更好。也有的人家,在糯米里掺一些花生仁和豇豆,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2011年2月再版的美食专著《潮菜天下》,上册副题为“潮州菜系的文化与历史”,下册副题为“潮汕饮食习俗的人文观察”,2012年1月又出版了至今已重印8次的《潮汕味道》。那个时候,我自认为对潮州菜的整个文化体系已经构建完毕,自己应该适时搁笔或者将研究的方向…[浏览全文][赞一下]
现代中国人餐桌上的饮食是从古代不断丰富发展而来的,是世界各大洲饮食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历史越古老,饮食越单调。近年来,“穿越”小说在网上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但如果阁下是小说的主人公,成功“穿越”到历史的某一时刻,等到吃饭时,或许蓦然发现自己真的受不了,受…[浏览全文][赞一下]
鲜、鲜味、鲜味科学,虽然这是地球人每天触及的物质、感觉和科学知识,但若真要细究还是很少有人能正确认知和表达的。鲜是什么?鲜来自哪里?为什么说鲜味是人类的第五种基本味觉?鲜是营养元素吗?鲜对生命和生活有益吗?鲜味物质如何影响人类对食物的加工和食物品质的鉴别?…[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地大物博,羊群众多,造就了源远流长的羊文化。古人很早就把很多美好的事物打上了羊的印迹,汉字中的“美”是形容羊大肥美。《说文解字》载:“美,甘也。从羊从大。”对美食的崇拜,是华夏先民审美意识萌生的源泉。从中国人一直追崇的“善”和“義”(义)中,也可以看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冰窟觅食南极的仲夏。地处南纬78°左右的威德尔海高德湾附近的帝企鹅栖息地,迎来了一年中难得的阳光明媚的日子。雄企鹅经过艰难的长达两个多月的孵化等待,终于迎来了出海捕食的雌企鹅归来。帝企鹅一家终于团聚了。短暂的欢聚之后,雌企鹅接过养育宝宝的重任,而雄企鹅又要…[浏览全文][赞一下]
唐亚明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日本作家斋藤隆介、西乡竹彦和画家泷平二郎的剪纸图画书,是极有意义的事情。这两位大师在日本绘本界占有重要位置,他们的作品在日本几乎无人不晓。他们塑造出的独特、强有力的人物形象,使人过目不忘。很多大人回想小时候读过的绘本,总是列举出他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古人云:“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绘画是人类凝固的历史,是无声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说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存了200多万年的话,绘画从出现至今才3万多年。在那个只有绘画而没有文字的时代,绘画是我们人类保存生活世界面貌的唯一办法。我们最早…[浏览全文][赞一下]
《埃及四千年珍寶》这部著作,是对一些我们熟悉的和尚不为公众所熟悉的珍宝的弘扬,也可以说是对这段最特殊的文明、漫长而又迷人的历史的一个简要概述。在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对日期和名称做一个说明。许多我们最为熟知的、与古埃及相关的称谓,例如伊希斯女神、奥西里斯神…[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塔建筑,欧洲人习惯称之为宝塔,需专辟领地全面阐述。究其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将其列入不同的建筑类别,并视为优秀的艺术品和宗教文物,以品别其中的兴味。自1909年考察中国建筑归来,我便着手从事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宝塔…[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是一部画作及文论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没有止于文人的心境,而是更重视人的理解与共情,艺术要把每个人作为窗口取一次最大的通约。这就是《公约数》这个书名的含义。本书收录的画作分作两类:一类是创作,模模糊糊的形象,涉及建筑、笔墨、数学、材料、关系、情感等;另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精选了岭南画派梁培龙先生的水墨画作,并收入了岑桑、林墉等名家对其画作的评价和技法的剖析。画作主要有人物画和民俗画两大类,包括儿童、动物、民族舞蹈、三国人物几大主题,描绘了岭南孩童的游戏生活、清新的村野风光、热烈多姿的民族风情,以及慷慨豪迈的三国人物。梁…[浏览全文][赞一下]
亲爱的格雷戈里:当你问我“我们如何在想象和现实中体验建筑艺术”时,你指出了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当然,在我们能欣赏所见之景前,是我们的感官在起作用,我们能够从关于这座建筑的信息、它的安置情况,以及设计师对它的期望中获得更为全面的体验。梦想出现了。从很小的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圣奥古斯丁在《论灵魂之伟大》中阐述了一种基于几何规律性的美学理论。他说,等边三角形比非等边三角形美丽,因为它们更“均等”(aequalitas)。正方形比等边三角形美丽。最美的则是圆,它没有棱角,圆周连贯的均等性不会被破坏。但在所有这些图形之上是点——它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林雁摘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家教育信息化利好政策不断推出,教育教学需求大力推动着教育出版的创新变革。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延续辉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出版人面前的新课题。数字教材是信息化时代教学活动的关键支撑要素,是推动教育出版单位…[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