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德烈亚斯·罗德1967年生人,德国美因茨约翰古登堡大学现代史教授。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前往斯图加特大学任教。2005年至美因茨约翰古登堡大学任教,主要关注19—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史。曾于2001—2002年到慕尼黑历史学院担任访问学者,200…[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轩鸿《桌游志》三国人物列传专栏特约作者,在今日头条、网易、搜狐、虎嗅等平台开设自媒体专栏,长期在知乎等平台为网友解读各类三国问题,对三国研究颇深。本书以三国时期的六个主要家族为线索,为三国爱好者揭秘了多年来普遍怀揣的,对三国的种种不可思议。作者查阅大量资…[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一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解码汉字”系列主讲人、《汉语桥》评委,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中华好故事》等热播文化节目…[浏览全文][赞一下]
于赓哲1971年生于陕西咸阳,祖籍山东。武汉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医疗社会史。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作品包括《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狄仁杰…[浏览全文][赞一下]
袁灿兴1979年生人,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著有《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军机处二百年》《晚清裱糊史》《明人的率性生活》《北洋战史》《清代准噶尔史话》《…[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讲述了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此外,图书内容涵盖大量有关文物的制作工艺、相关中国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的辅文,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使历史文物爱好者…[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包括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国际活动家和资深日本问题专家张香山生前各个时期的文稿,共计46篇。全书共分为四大篇章:“东瀛留学”篇、“投笔从戎”篇、“往事漫记”篇和“缅怀故人”篇。各篇章之间既有时空上的区别,又有内容上的联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记史忆…[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从1840年鸦片战争国人遭受屈辱写起,一直写到当今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讲述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是如何走过来的,又是如何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向世人宣示这个跨越是历史性跨越、世纪性跨越,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体制的跨越,也是从屈辱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懿“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推荐好书”,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的“中国好书”评选活动已经走过了七个春秋。自2014年举办首届年度好书颁奖盛典至今,每年的年度获奖图书都是从当年的十多万种新书中甄选出的佳作,凝聚了作者、编辑和出版社的心血和智慧。如…[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海版本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版本是相对于作品而言的,它与作品相关联,又游离于作品之外。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版本是出版人的安排。对各种版本的喜爱与选择,体现了出版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当然,出版人作为读者,那是有限选择;而作为编者,却能创造无限。我喜欢比较…[浏览全文][赞一下]
肖玲玲摘要:写作是编辑必备的基本能力,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这项技能的运用。写作是一种独特的思考工具,通过训练,可以培养编辑严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编辑工作。编辑要想提升写作素养需要勤思勤练,同时也需要出版机构相应的环境支持。关…[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斌摘要:在融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的数字化不仅能给人们带来阅读上的新体验,同时也颠覆了传统出版的流程、表现形态和产品形式,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数字化思维,解决编辑技能、数字化版权、平台和经营模式等问题,利用数字化出版的内容创作、成本和社群优势,促进出版转型。关…[浏览全文][赞一下]
孟豫筑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许多出版单位积极策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出版内容,助力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笔者通过梳理分析成果、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应对之策,抛砖引玉,以期加快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和融合发展进程。关键词:疫情;出版融合;发展策略2020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极地手册》[丹]索伦·拉斯姆森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20.568.00元本书作者是一名出色的极地探险向导,曾多次领队深入最边远的极地无人区,积累了大量的极地经验和一手考证材料,著成此书。该书重点介绍了南北极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状况,详细描述和讲解了南北极地区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白璐今年,故宫600岁了。从爆红多年的《故宫里的大怪兽》,到烧脑奇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再到单霁翔倾注心血的《我是故宫“看门人”》,许许多多以故宫为蓝本的畅销作品问世,一个又一个故宫背后的故事被世人熟知。那么,为何无数作品都讲不完这座600年的帝居呢?或…[浏览全文][赞一下]
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到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在本书中,安藤忠雄…[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是“板凳姑娘”苏晓琳的自传,详细讲述她身残志坚、逐梦前行的人生历程。“如果我的经历能给更多人带来力量,那么我的残疾也是有价值的”,朴素的语言直击人心。脊柱扭曲、内脏错位、右脚外翻,先天畸形的苏晓琳被医生诊断“活不过15岁”,她的童年不乏恐惧与绝望,“好…[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示了曾建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学教师到领导干部,从“党建专家”到“经济功臣”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经历。全书精选了40多个真实的小故事,还原再现了曾建作为一名井冈儿女,身上镌刻和传承着的红色基因;令人真切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从丁绍光孩童时代用香油开始涂抹写起……大学之前,丁绍光是徐悲鸿的铁杆粉丝,因为美术成绩优秀,他被保送上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被张光宇的“线”所吸引后,他转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追随张光宇。临近大學毕业时,现代“中国艺坛三圣”——黄永玉策划,张仃监制,张光…[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