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的幕后英雄魏易林纾(琴南)被胡适和郑振铎称为“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开始了中国“翻译世界的文学作品的风气”。“林译小说”影响后来许许多多的现代作家,包括鲁迅及周作人两兄弟。当时他们在日本留学,只要林纾的译作一出,他们便从书店买回,看完后还拿到订…[浏览全文][赞一下]
1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的农家。在容闳7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到了澳门的马礼逊教会学校的预备班——原本属于香山县管辖的澳门,其时已经被葡萄牙人实际占据了近300年。容闳有一个哥哥,之前被父亲送去读了传统的私塾。如果按照现在的概念,父亲应该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守让一?夏志清(1921—2013)第一次见到钱锺书(1910—1998)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1943年秋季的一个晚上,夏志清的好友宋淇在家里开派对,邀请了在上海当大学讲师的钱锺书与会,由宋淇引荐,夏志清得以见到风度翩翩、以一部《围城》名闻上海滩…[浏览全文][赞一下]
颖涵贾变变70年前,在中国政局的巨大变革面前,每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等要职。同时他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浏览全文][赞一下]
“三钱”的出处在中国说起“三钱”,几乎家喻户晓,都知道是指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但“三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三钱”,而不是“四钱”“五钱”呢?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三大战役即将开打,国民党已似强弩之末,中共中央迁到了河北平山的西柏坡,运筹给国民党…[浏览全文][赞一下]
[原編者按:《戚本禹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在香港出版,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几位同戚本禹共过事的老同志,对这本书进行了座谈。他们是:李公绰(第一个帮助田家英处理群众来信的同志。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此次座谈他通过电话表达了意见)、吕澄、逄先知、王象乾…[浏览全文][赞一下]
原廓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喜欢三国题材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如问谁是汉末三国第二武将,争议会相当大,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赵云,还有人认为是马超或张飞,甚至连颜良都是候选人。但要问汉末三国第一武将是谁,却几乎没有人有异议,反会异口…[浏览全文][赞一下]
晚清财政的沉重负担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背上了白银2亿两赔款和3000万两“赎辽费”的重负。当时的中国“于战败之后,库空如洗,欲增益赋税,以弥补战事之损失,则又以财政及一切制度之不完全,势有所不可”。财政入不敷出,赔款催得又紧,该如何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姜涛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阵线最终明朗。在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高层的一致推动下,国府迅速决定加入英美阵线。从1941年12月8日至当月底,国府高层在重庆与来华的美英代表针对中国派军进入缅甸援助英国抗日、建立联合军事会议、制定全盘战略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大…[浏览全文][赞一下]
隗延章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中,飘荡着《美丽的阿美利加》动听的旋律。为迎接尼克松访华,乐团正在排练。那些年,外国歌曲在国内几近销声匿迹。大会堂工作人员路过时,都不禁驻足倾听。周恩来来到排练厅,向乐团问候,乐团领导告诉他:“首长(指江青)对奏这首歌有意见,认为是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佳玮武松进酒店要三碗酒来,又要牛肉牛筋吃。三阮兄弟请吴用吃饭,明明可以吃鱼,却还要跟店家要牛肉吃,店家也凑趣,说新宰了牛,“花糕也似好肥肉”。反而是宋江在江州,就要吃口鱼汤。美国的健身专家都说“你吃什么东西,体格就变什么样”。英雄好汉,就要吃牛肉。自然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艳涛作家林语堂称《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他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序中说:“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在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去参…[浏览全文][赞一下]
欧阳文清1977年8月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来自武汉大学的査全性教授慷慨陈词,抨击了当时高校招生制度的种种弊端。他的发言不仅得到了在场其他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也震动并激励了邓小平。邓小平当场决断:招生方式当年就开始改,不要等了。于是,197…[浏览全文][赞一下]
薛芮如今人们往往借助古时的诗词或谚语来表达对师长的感激之情。最为家喻户晓的便是李商隐的那首《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被后人用来形容教师为学生操劳、为教学奉献的高尚品德。白居易在《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也写道:“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浏览全文][赞一下]
薛芮古时候的“教师节”可以追溯至汉代。据《汉书·平帝纪》,当时的教学体制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经师也即教师。而黄宗羲的《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着,汉代时,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也就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浏览全文][赞一下]
薛芮除了通常的开学礼或拜师礼,古人在日常的学习中也有着很多尊师敬师的礼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弟子职》就详细描述了弟子事师、受业、馔馈、灑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等。例如:“受业之纪,必由长始……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在如今的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学生通…[浏览全文][赞一下]
薛芮古時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齐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无论家庭出身富贵贫贱,学生大多都会在入学时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一礼仪传统可以追溯至汉代,也被称为“入泮礼”。具体来说,入泮礼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四个环节。《礼记》中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谭保罗我有个朋友,在一座“强二线”城市做记者,干财经新闻10多年,对经济大势颇有洞见。2019年初,他说自己又买了房,100平方米出头,在市中心。为什么要买这个房呢?他说了两个原因。一是现金放着,每年会被金融体系的货币超发“没收”10以上。买股票,又有点刀…[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永玉我从小好奇算不得是个毛病,小学同学不少人也好奇,那就更谈不上算是传染病。我家乡那地方尽出怪事,由不得生下的孩子好奇天分很高。过年舞狮子龙灯,稍有点儿身份的大街都会出热心人士组织这类热闹队伍。满城漫街,香雾弥漫,动静震天。大人形容小孩子得到某种快乐时都…[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乔鲁迅与绰号,这是个有意思也有意义的话题。绰号,也叫诨名、混号、外号,也是一种人名,是一种别名。从民俗学上说,它是一种民俗事象;从文学上说,它可归入俗文学创作。绰号,有高明与不高明之分,善意与恶意之分,褒义与贬义之分,文雅与粗俗之分。绰号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