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从语义演变路径看隐性否定表达对“白”的征用

  • 作者: 华夏文化论坛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132
  • 莫 娇 金晓艳

    引 言

    “白”是现代汉语的常见词,本义为“白色”,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词性以及多种词义。当“白”充当副词时,具有隐性否定的功能。关于“白”的研究大致如下:曾静涵、袁毓林(2019)探讨了“白”的多种词性和词义之间的复杂关联性,并从隐性否定的角度考察其语义语用功能及该功能的扩散和识解情况。张渊从预期偏离义的角度观察了结构“白V”,认为其预期偏离义的产生与其语义主观性强有极大关系。朴珉娥、袁毓林(2015)对汉语隐性否定副词“白”和韩语heos-和geojeo从句法结构、语义关系、语用结果等方面做对比,认为汉语中的“白”可以区分为“白”和“白”,其中,“白”表示“劳而不获”,“白”表示“不劳而获”,在使用频率方面,“白”远远高于“白”。袁毓林通过实例论证了副词“白、白白(地)”的语义是通过句法结构的指导来明确的。张谊生首次从否定副词的角度去考察“白”,并将其与“白白”做对比研究,论证了二者的否定性及表达否定时的差异性。

      回顾以往关于副词“白”的研究,从语法化的角度,梳理了“白”语义演变过程;谈到了“白”具有隐性否定的功能;认为“白”能够表达出否定语义的动因是对预期的偏离造成的。

      本文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做如下探讨:1.“白”的隐性否定语义获取路径;2.从互动交际和主观化的角度去总结“白”的隐性否定语义生成动因;3.“白”作为隐性否定表达手段的优势。

    一、“白”的隐性否定语义表达

    现代汉语中,“白”做副词有如下语义:

      1)会议取消了,你怎么不早说,害我白来一趟。

      2)好好的一个人,白叫这两个混蛋占了便宜去。

      3)这饭白做了,没人吃。

      4)今天运气好,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例1)中的“白”具有“没有效果、徒然”的语义,让人读起来就能感受到言者的不满和遗憾情绪。“会议取消”造成“来”的目的不复存在,因此,“来”是无意义的,“白来”则将“来”的不值得、没有收获的语义表达得很准确;2)中“白”具有“白白、平白无故”之义,是指无缘无故地被别人欺负了,没有道理,被欺负的不值得;3)中“白”具有“徒劳无功”之义,饭做好是要被吃掉的,但是结果没有如预料中的那样被吃掉,反而都剩下了,“白做”将这种徒劳之感表达得十分到位;4)中的“白”是指“不劳而获”,“白捡”将获得的意外和惊喜的感情表达了出来。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发现,无论是“徒然”还是“不值得”抑或是“惊喜”,其语义都属于否定范畴,表达了否定概念,均是对“白”所限定的动词的否定和对具体行为意义的消解。“白”所带来的否定并不是常态否定,因为从形式上看,“白”不是常规否定词,但是语义却呈现出典型的否定性,因此,“白”的否定具有隐性否定性。

    二、“白”的隐性否定语义获得

    “白”的隐性否定词义的获得是充满了语法化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完成:一个是“白”的义项由少变多;二是“白”的语法功能由实转虚。

      

      语料库中,最早收录的“白”的词条出现在周朝,表“白色”义。

      5)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旌以麾。(《周书·牧誓》)

      到春秋战国时期,“白”有了新的意义,分别是“清楚明白”“显赫”“纯洁”。在词性方面,“白”出现了动词和名词用法。

      6)而处事又体乎坤之简是谓兼体此意自明白。(《易经蒙引》)

      从语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白”的“清楚明白”义不只在词产生的早期存在,纵观整个历时语料,“清楚明白”义始终是“白”的常用义。

      7)又偷眼见他笑嘻嘻的,低言俏语相问,心内岂不明白。(《绘芳录红闺春梦》)

      而且,由例句可以看出,当“白”表达“清楚明白”义的时候,通常与“明”连用,共同来完成“清楚明白”意义的表达,这也是“明白”一词的由来。

      伴随着“清楚明白”义的使用,“白”渐渐又产生了“清白”之义。

      8)若混沌一觉,我不能辨认清白、即时提摄,待至一觉之后又复觉及他事。(《乐育堂语录》)

      “显赫”义

      9)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荀子》)

      但是这一义项,在语料中使用的情况并不多,在现代汉语“白”的用法中,已经消亡。

      “纯洁”义

      这个义项是由“白色”意味着纯白无杂物这种感受引申来的,多指人品高尚纯洁无瑕。

      10)素雯冷笑道:“仔细污了你千金小姐的清白。”燕卿却不曾听得,珊宝偏听得了,笑了一笑,向韵兰、秀兰递眼色。(《海上尘天影》)

      两汉时期,“白”的词义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明亮”“说明”“告诉告发”等新的义项。

      11)漏水丁丁,终夜金壶滴。江波碧。月轮西匿。不觉东方白。(《憩园词话》)

      至此,“白”从表达实物的纯白无瑕开始能够表达抽象化的人品和为人处世风格内容,比如人格人品高洁、家风清白纯正、为官清廉正直,“白”的表义开始呈现出由实转虚的语法化倾向。伴随着“白”表义能力的增强和丰富,“白”在句法层面与其他语言单位的组合能力也增强。

      六朝及隋唐五代时期,“白”开始出现在状语位置,意味着副词用法出现了。此外,“白”在词义方面,引申出“空白、一无所有、没有文化和功名”之义。

      12)治疮疥风疹,用野鸭白煮,或燠作常食。(《普济方》)

      13)例12)中的“白煮”就是“白”作副词充当状语,表“什么也不加”之义。“白”的副词功能出现,虚化的过程加深。

      到了宋元时期,“白”的语法化进程加快,能够表达隐性否定的副词性语义和用法开始出现。如“凭空地”“徒然无用”“无偿地”。

      宋朝,“白”的名词用法出现了表示本义的“白色”,比如白酒、白银、白天等;还产生了由“皂白”引申来的是非曲直义,如不分青红皂白。

      14)茗烟道:“别说他是咱们家的香火,就是平白不认识的庙里,和他借,他也不敢驳回。”(《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15)他虽欲独擒,一来怕亲友谈论,二来恐兄弟大了,外祖做主,仍要分去,岂不白做 一场恶人?(《姑妄言》)

      通过语料可以看到,此时的“白”已然发展出丰富的否定副词义,并且此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在“白”表达否定语义时包含了两种情形:否定全句和否定“白”后的动词。当“白”否定范围是全句时,其语义为“凭空”;当“白”否定动词时,其语义为“徒然枉费”。

      “白”还可以表达“无偿地、无代价地”。

      16)明明知道我做的事只能使自己白白上当受骗,也就只能使我产生厌恶情绪。(《漫步遐想录》)

      17)见了人家的好玩器好古董,不论金银宝贝,但是值钱的,我和俺父亲的性儿一般,就白拿白要,白抢白夺。(《全元曲》)

      “白”表达“无偿地”之义时,它通常是对既定事实的否定。例子中的“白白上当”“白抢白夺”都是对言谈双方或者世俗约定俗成、默认事实的否定。“白白上当受骗”是指自己损失却一无所得;“白拿白要、白抢白夺”是指本该付出代价的、正常交易的事情,通过不正常手段,巧取豪夺来,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所以也是“白白得到的”。

      综上,“白”的否定是对人们脑海中默认的“付出—获得”模式的否定,是一种“没付出—却得到”的不正当情况的强调。所以,“白”是一种对先前预设的否定,是对不正常情况的凸显。此时,“白”作为否定副词的功能开始被广泛使用并延续至今。“白”本身的语义功能也更加丰富和强大,除了对预设的否定,也天然地负载了人的主观情态的表达。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白”的重叠式“白白”也具有隐性否定功能,与“白”一起组成了否定的双重保障。“白白”作为重叠式出现,比“白”有更强烈的语气色彩,更方便于人的主观情态的表达。这为后来分化出情态否定副词“白”做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这一时期的语料显示,“白”还有一些特殊用法,语义上更为虚化,语法功能性增强。

      18)公若留此数日,只消把孟子白去熟读。(《朱子语类》)

      在这里,“白”的语义很难解读出来,但在句法形式和语感韵律上,似乎又无法消除,我们可以大致将其依据语境补足语义为“亲自直接”义,这种用法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它的出现却让“白”的虚化程度更为加深,为后来“白”的语法化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明清时期,“白”语义进一步虚化并新增了“翻白眼”“非文言文”“民间话”“错字”四个意义。

      19)七姑太太白了他一眼道:“你牵记我做什么?便把你这颗心零碎割开来,也牵记不到我呢。”(《蔡东藩民国演义》)

      20)分白话、忌白字、官话、文话。白话一闻便知。官话略思而知之。(《段正元文集》)

      语法上“白”进一步区分出表达预设否定的“白”和表达人的主观情态的“白”,“白”又可以依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分为表达抱怨、不满、惊讶、限制义。

      表达“抱怨不满”情绪,包含“总是、老是”的内涵。

      21)伯爵道:“便是白不得闲,今日在花家会茶,遇见桂姐,因此同西门爹送回来。快看酒来,俺们乐饮三杯。”(《金瓶梅》)

      表达惊讶情绪,包含“轻而易举地、竟”之义。

      22)要讲唱的好,叫小良人儿,你老白听听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上摔三截儿。(《儿女英雄传》)

      23)上下使过三千多金,指银瓶为名,白骗了我,做个没老婆的乌龟,抬不起头。(《金屋梦》)

      表达限制情绪,包含“只是、不过是”之义。

      24)我们两个就说,白坐着做什么呢,不如一家写一张字,看谁写的好,写不上来的,就打五下手心。(《补红楼梦》)

      表达增强肯定语气时,包含“绝对、特意”之义。

      25)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红楼梦》)

      这一阶段,“白”的语法功能大大增加,语法化程度大大加深,归纳起来“白”主要表达了程度深和语气强的主观情态,在表义方面增加了表达否定义的“白眼”,“白”的隐性否定功能得到增强。

      民国时期,“白”的种种用法基本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出现了“白军、白匪、白色恐怖”等词,最初,白军是指白崇禧的军队,后代指整个国民党军队,与中国共产党的“红军”相对。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这一称呼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代,“白”的用法已经稳定:词性上,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四种用法。

      在语义上,保留了形容词语义:白色、清楚明白、纯洁、皎洁、没有、空白义;副词语义:预设否定副词白,表达凭空、无代价、什么也不加;情态副词白,承载很多主观情态;动词语义:表达蔑视,“白了他一眼”。

      形式上,随着汉语双音化趋势,“白”一般与其他词语联用,单独出现的用法只保留了“白了他一眼”。

    三、“白”的隐性否定功能表达

    前文论述过,所谓隐性否定就是形式上无常规否定标记词,语义上表达出非肯定义即为隐性否定。隐性否定语义的获得与词的句法语义形式关系密切。

      梳理了“白”的语义演变情况,我们发现有部分功能可以表达出隐性否定语义。

      在词性方面,“白”表达隐性否定语义的词性主要是副词,通过做状语,限定谓语来完成的。“白”的副词性用法分为两种:一是否定副词,记作“白”,一种是情态副词,记作“白”。否定副词通过直接否定谓语完成否定表达;情态副词通过表达强烈的主观评价义来对谓语行为进行负面评价来完成否定表达。

      在语义方面,“白”能够表达出隐性否定义的语义类型有:1.什么也没有;2.什么也不加;3.无缘无故;4.无偿;5.徒劳无功;6.主观情态义,只不过、稍微义。

      否定副词的否定是通过否定预设来完成的。因此,这类否定通常是否定了人们心理默认的常规模式来反推出否定义的;情态副词的否定是直接承载言者对事件的主观否定态度来完成否定的。

      预设否定副词“白”:

      26)杨杏园道:“白去走一回,有什么意思。(《春明外史》)

      27)我当然不想让这笔钱白白丢掉。(《飘》)

      上文例中,“白去走一回”是指去一次没有应有的收获,去的行为就被否定了,所以叫“白去”;“白白丢掉”是指没有获得回报,每个例子尽管具体的语义不同,但是其语义核心是相同的从形式上都是“白”做状语,修饰限定谓语中心语,对位于中心语的预设意义、前提和目的进行了否认,从而否定掉谓语中心语表述事情的意义,完成否定表达。

      整理起来,预设否定副词隐性否定语义表达路径:预设期待值有回报—没有回报—期待落空—行为无意义—获得否定义。

      主观情态副词“白”:

      28)腿儿触冷伸不开,只得忍酸儿缩着,白盼不到,枕边眼泪不知流了多少。(《金瓶梅》)

      主观情态副词“白”的否定语义表达依赖附着在“白”上的言者主观情态,如上例所示,“白盼不到”中的“白”并没有直接的语义,而是表达了言者对盼了很久却依然盼不到这件事的主观态度,因此包含了失望、无奈、不满、抱怨等情绪,这些情绪通过附着在“白”上得以体现和传达。

      这类句子,句意直白并不是言者表述的重点,而是“白”这种没有具体语义的词由于语义不确定而吸引了听者去揣测推敲,从而成为句子的句眼、语义表达的核心,是言者真正的表义载体。

      概括起来,主观情态副词“白”的否定语义获得路径:无确定语义的“白”充当状语—承载言者的主观情态—解读为“只不过”、“无意义”—消解了限定的谓语的完全状态—消解谓语存在的意义—传达言者对谓语无意义的不满、无奈、失望情绪—获得否定义。

    四、“白”隐性否定语义的生成动因

    依据“白”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我们可以认为“白”是隐性否定表达的有效常态词汇手段。“白”被征用为隐性否定的表达手段,我们认为与“白”的语义内容、句法位置和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

    (一)“白”的语义内容是“白”成为隐性否定表达手段的概念基础。

    “白”的负面表达语义总结起来归结为两种:劳而不获和不劳而获。在人们正常的心理中,默认应该“付出—收获”,只有在这个等式成立下,才是事情和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标准模式,人们以此为认知模型和评价基准,一切符合的事情是常态事件,反映在语法上是常态表达;违反了常规行为和认知模式的,是反常事件,在语法上要特殊表达。

      “白”语义由本义“白色”引申出:“空白”—“什么也不加”—“没有”—“额外的没有”—“该有的也没有”—“徒劳无功、枉费、白搭”义。整个语义演变的链条正好暗合了人们对违规事件特殊表达的需求和认知心理的演变。人们的认知心理需要一个词来承载“该有的居然都没有”之义,“白”的语义内容正好满足了这样的表达需要,所以,在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上,“白”都被人们的特殊否定表达征用,在随后的“白”的语义演变中,语法化是其演变的表面原因,事实上,在引申义发生的过程里,人们主要凭借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其本质都是建立在人们的认知概念基础之上的,是概念之间的联系被凸显的结果。“白”能从“白色”到表“一无所有”再到“该有的都没有”到“徒劳无功、白搭”正是人的认知中对“劳酬均等”的认可和对“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等反常不公事实的惊讶和不满的反射。“白”的语义演变不只是语言系统自身演变的结果,更是语言系统被人类认知演变投射的结果,“白”的隐性否定语义表达功能的出现是语法化顺应人的认知结果的体现。

      “白”的语义结果是受人的认知影响这一论断很有力的证明,是在“白”的否定语义两种基本模型: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中,二者的使用频次存在明显差异。

      依据语料库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中表达劳而不获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表示不劳而获。袁毓林(2014)做过相关统计,他从CCL语料库中抽取了302个例子,其中300个例子都是表示“劳而不获”,占99.33%;而只有2个例子是表示“不劳而获”,占0.67%。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袁毓林教授认为是人们常态认知模式起到了作用,人们普遍用乐观主义的态度去解读生活,对生活中的常态行为存在乐观的理想主义,喜欢的事情是积极信息,属于常规表达,不喜欢的事情则是消极信息,特殊事件,特殊标记和表达。由此,当出现反常行为时,对人的刺激就会尤为明显,激起人的注意,在语言层面就成了焦点事件和前景信息,其他行为则自然成为背景信息。在人们的心态中,“不劳而获”是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的,乐于去追求的;“劳而不获”则是人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所以,相比之下,“不劳而获”是积极信息,“劳而不获”是消极信息,“劳而不获”的存在对人们的感受刺激更深,表达上更凸显,这符合人们对违背了自己的常规认知、消极信息的处理反应:自己多占是好事,不需要突出;自己吃亏、白搭是坏事,需要更被重视。因此,“劳而不获”的使用频次更高,这是语言使用受人类认知模式影响的又一个例证。

    (二)劳酬均衡预期

    “白”这个词能够生成隐性否定语义的机制是建立在人们对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这个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认知观念的基础之上的。袁毓林(2014)将此种心理总结为“劳酬均衡原理”:在我们付出钱财、劳动、时间等代价的时候,希望得到相应的收益;而在我们得到享受服务待遇等收益的时候,则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人们认为付出必须有收获,且付出和收获的值应该大致对等,这满足了人们的正常心理和普遍期待。所以,当人们有付出却没有或者大大低于人们期待的回报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不平衡心理,由此产生不满情绪和否定结论。人们在谈论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时候,就会加以评论,将自己的不满和对结果的不认同表达出来,而“白”这个词本身具有的“徒劳无功、浪费付出却无所获”的涵义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这种心理的需求,所以,将“白”从一个常态副词的用法中凸显出来,成为表达人们否定和不满情绪的关键词,具备了隐性否定表达功能和负面情绪表达的主观化情态职能。

    (三)反期待心理的存在

    “白”的隐性否定语义表达还建立在对人们预期值的违反的基础上。前例中的“白去”、“白来了”,这些用法本身存在着先期预设和期待,人们通常认为自己去会获得一些意料之中的回报:可能是别人家吃猪肉,我去了能够给我一点猪肉;别人在家聊天,我去了能够听到一些秘密传闻;别人应该给我一些东西,我去了能够拿回来;等等,总之,用到“白”来消解动词的获得义的情况都充满这种前提预设——默认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在这个预设条件下,才有了后面的反转——本来该得却没得到,继而充满了对这个违背预设情况的吃惊、意外和不满否定。所以,“白”义项中的“徒劳无功”和“没有相应回报”之意才能够形成对事实的否定。“白”的隐性否定功能其本质是对先期预设的违反,是对回报低于言者期待的不满,是对客观结果的否定。

    (四)人的主观性表达的需要

    在语言系统中,语言要素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表达需求是无限的。因此,要想用有限的语言要素来表达无限的人类需求,就需要语言要素因时因地变化,与创造新词相比,有效地利用旧词,增加旧词的表义能力是更为经济现实的选择。当人们需要一个词来表达“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时,具有一定语义基础的“白”就成为人们的优选项,人们通过语法化的手段,不停地丰富“白”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以满足人们的表义需求,因此,“白”的语义演变过程,不仅是语法化在推动,其深层是人们日益增长的表达需要在推动,是人的主观化情绪表达需要寻找载体在推动。因此,在满足了基础语义表达需求外,“白”的表义还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充满了“不满、无奈、不平衡、抱怨”等主观情绪。

      “白”由此成为语义、语用一体;客观事实和主观情态交织的表义因子,它是全句的表义核心,是言者真正的表达诉求体现,它的表达不是单一陈述,而是多层次、多量级变化的准确表达。“白”的隐性否定功能的出现,是对人主观化表达的迎合。

    (五)认知结果的体现

    “白”的本义是“白色”,是颜色词范畴,能够一步一步演变出“清楚明亮”“显著”“空白”“没有”“徒劳无功”义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是建立在各种语义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的,是人类认知模式的反映。“白色”到“空白”是从视觉感受跨域映射到了心理感受,从“空白”到“无所获得”是从中性的心理感受到否定的心理感受的过程。“白”的语义演变过程都是建立在人的跨域映射基础上,运用转喻和隐喻思维,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引申出语义。语义的变化带来了语法功能的转变,为“白”发展出副词性做好了铺垫,句法—语义—认知联动起来。

      本文标题:从语义演变路径看隐性否定表达对“白”的征用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1928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