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瀛
?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
任瀛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普遍化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当前大学教育中不仅仅要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还应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整,使其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缓解社会当前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探讨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更改大学生不科学的就业心理;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分析,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旨在全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就业心理 现状和成因
近年来,我国的人力资源主要呈现出不合理分配的总体特点。大学生就业率低、失业率高,而部分企业则出现“用工荒”的情况。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有效分配人力资源,引导大学生填补“用工荒”的空缺对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总体而言,各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造成当前就业结构矛盾突出的重要因素。一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当前大学毕业生生活一帆风顺,缺少历练,因而缺少对社会发展建设的责任感,同时对于职业缺少正确的认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主要以薪资高低作为择业就业的重要标准,而忽视对自我价值的树立、对人生发展进行规划。因而,当前社会上一些基础性、较为辛苦的工作缺少从业人才。如野外施工等。
二是,当前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区域择业心理。如北上广成为众多大学生的择业首选,而西北、西南、西藏等地区的发展缺少人力资源。另外部分学生习惯安稳,不愿意远离家乡,形成一种畸形的区域择业心理。
三是,众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逃避社会生产行业上的压力和挑战。在进行面试时,部分学生夸大自我能力,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误判,最终造成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不信任[1]。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原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一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误区。主要为毕业生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认识不清,贪图安逸享乐。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如高等技术人才的缺少,基础性工作岗位的人员的空缺。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导致城乡就业不均、沿海和内陆地区就业不均。
三是制度的原因。一方面国家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各种考试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程度,驱使更多毕业生进行深造或是进行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事业机构考试;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对热门行业和热门专业过分依赖,导致热门行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其他行业的毕业生数量供小于求[2]。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方式
(一)调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发展根本性改变,才能改变当前的就业形势,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1、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修养的学习,增强实例授课
具体要求为,运用先进的实例进行授课,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增加优秀毕业生择业就业榜样的宣传,深化大学生的职业观念、道德观念。同时,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宣讲会,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及时消除错误的就业心理。
2、加强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理念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价值观念,是学生形成诚信意识的重要基础。由于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活动中缺少诚信观念,导致用人单位、就业者两者之间诚信缺失,不利于就业活动的展开。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学习,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掌握,从而以复兴中华为自己求职的导向。
(二)创新高校教育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当前高校教育中,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推动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解决困难的能力,还应该宣传积极成功的创业案例,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提高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同感。例如,某高校通过宣讲会,将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给学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最终鼓励该校众多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带动了该校的就业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特点。而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上各项条例政策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因素。因而,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入手,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主要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修养课程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优化创新。参考文献:
[1]刘鹏飞.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13~15.
[2]胡小军.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实现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2:39~43.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