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对我国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301
  • 李鹏昊

      ?

      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对我国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李鹏昊

      【摘 要】近年来,教育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受到入学高峰、经费短缺、师资流失等生态问题的威胁,教育生态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环境与人口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教育和环境、人口和整个社会如何实现生态平衡,实现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生态 克雷明

    一、教育生态思想概述

    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由1976年,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在他的著作《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由此将生态学的观念开始应用到教育领域。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它采用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与原理来研究教育现象,分析其成因,探索教育与其周围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劳伦斯·克雷明的教育生态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教育领域的教育生态思想、教师教育领域的教育生态思想、教育史领域的教育生态思想、教育变革领域的教育生态思想。他着重分析了教育机构的多样化、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政策的综合性;提出教师教育的全面指导原则、科学测评手段和可持续的功能机制;构建基于相互作用的科学体系,拓展了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范围,实现了教育领域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的途径,在教育变革领域加速社会变革的有效方法。

      克雷明的教育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为我国正确认识中国的教育环境、理解公共教育及教育机构在教育改革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制约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和方法,如何在当代中国面临新的教育形势和问题的情况下,结合中国教育改革的具体实际正确理解公共教育在中国教育环境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成才的效果及教育成果的实效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教育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教育物质资源分布不合理

      所谓教育物质资源的合理分布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第一宏观层面,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基础作用下有效地将总体教育物质资源分配与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机构,使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最适合,可能取得最大效益的地方;第二微观层面,在教育物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地区或者一所学校有效地组织并利用教育资源,使其在各种不同的使用途径下得到合理又充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和效果。

      我国目前教育物质资源分布的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在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带来的教育经费资源的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地区间教育投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东部沿海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二)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人力资源。以教师为主体部分的教育者人力资源,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因为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受教育心理状态,是教育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谓教师资源均衡发展,是指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对在教育师资数量、师资质量和教师队伍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地区或学校采取相应的教师资源配置政策,并在特定的现实条件下,对特定地区、部门或学校实行教师资源的优先配置,以保证教师资源发挥最优效果。

      从我国的师资配置现状来看,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教师资源的配置出现不均衡,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教育资源相对充裕,吸引大批优秀教师资源流向福利待遇优厚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也有教育系统本身的原因,教师人事政策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影响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

      教师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生态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增强教师资源的合理有序的流动性,是解决中国目前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基于教育生态思想的我国教育生态建设思路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念

      我国目前面临的教育生态系统的问题包含人口变化发展带来的教育规模不均衡、学校课程设置的滞后、教育资源的短缺、学校内部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都是教育生态系统失衡的表现。平衡与失衡是彼此互相关联、前后相继运动的两个阶段。平衡是相对于失衡的暂时平衡,教育生态系统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系统内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也是不断经历着彼此由平衡到失衡,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系统的表现:全民教育,人人受教育。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中教育的平等性原则一致,是教育民主的重要体现;终身教育,把人的一生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连贯整体,需要人不断地学习、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自我。这也意味着教育系统从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向成人教育系统和其他非正规教育系统的扩展,教育机构从学校单一主体向其他各种类型教育及培训机构的扩充。终身教育要求学校的任务不再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而是要培养受教育者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在变化的实际中更新与丰富自我的综合素质,这在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中也有明确表述;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社会所需所用,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日益重要,所以首先教育的内容要联系社会实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要与社会现有的经济规模、科技水平相适应,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才能保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教育滞后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即教育与其生态环境中诸多重要因素的协调发展,以实现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发展与教育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首先,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促进了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所以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科技进步延长了教育年限,把教育内容从正式学制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普通义务教育延伸为终生教育。技术的自动化减少了对非技术劳动力的需要,提高了对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其次,科技进步使教育的功能发生变化,各种新兴交叉学科得以兴起,使得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内容都在日新月异的更新和扩充。学校教育由原来的被动灌输式教授知识变为强调知识的应用,指导学生不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育的内容与变革跟得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最新步伐,保证教育内容的时时更新与拓展。最后,科技进步促使教育形态的改变,由原来的教育基本形态和班级形态,发展为企业形态的趋势,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开发智力为主。教育生态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机构之外的教育机构和组织,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在教育发展以及劳动者个人文化技术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教育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文化。文化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自身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本身即构成了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首先是静态分析,民族文化是不同文化区域与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特殊性问题。同一个民族人们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素质、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历经多年沉淀为约定俗成的特有价值观念等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又因其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存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别。所以我国的民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和水平。从教育生态思想的观点来看,我们要从长远出发,增加教育资源的物质投入,以帮助少数民族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为契机,通过多种途径用以提高少数民族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总体文化水平,缩小少数民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其次是文化的动态分析,因为文化本身因为人类的交互作用而生成,所以文化生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通过在某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长大成人而逐渐习得这一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代代相传的过程被称为“濡化”。濡化的过程贯穿了人的一生之中,文化濡化的过程包含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受教育过程两个重要方面。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濡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差别,影响着人的一生。所以按照教育生态思想的联系观点考虑,我们要看到文化的动态发展濡化过程会带给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效果,影响着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是个人教育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是多元文化对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多元文化是文化交融与发展多层面的动态互动过程。它涵盖了多种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等等。由于其多样性复杂性,多元文化教育在实践中不仅落实在课程内容上,也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以及教育评价等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各个方面,从而使学校自身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一种多元的环境。这种多元文化使得教育出现多样性,更需要用教育生态思想去平衡去评价。

      (3)实现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人口与教育生态的协调发展,教育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发展变化对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正在不断地加强。首先是我国人口众多,教育事业所承受的人口压力特别突出,所以人口因素对于教育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生态环境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依据教育资源与教育人口的比例关系,确定适度的教育人口容量,处理好教育资源供应量和生均教育经费、学校班级规模、生师比例等各种关系,科学规划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用以保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立系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系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中的各个主体的科学管理与配置。包括教育活动的载体---学校的统筹规划、学校的生态分布及学校的生态环境等问题。

      学校的生态分布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文化传统、学校的社区环境等影响。一定的受教育人口数量是设置学校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学校本身又是建立在一定区域内的生态主体,它必然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学校的规模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态效益,学校规模过小会使学校的办学效益低下,而盲目随意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应该是一个优美、和谐、开放,各种环境要素布局合理,富有教育意义的空间,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学校生态环境的统筹规划,从宏观角度,既要能适应学校外部的环境要求,又能使内部各种环境要素科学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差异很大,不同学校所依赖的环境条件相差也很不同。在进行学校环境规划时,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优势,考虑城乡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对学校进行总体设计布局。在学校内部各种环境要素中,应将学校规模大小,校园文化氛围、受教育人口等因素纳入规划范围,均衡考虑。同时要重点考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以及受教育者学生心理特点、身心发展的要求,把学校建设成为功能分区合理、使用方便、活泼开放的生态环境。也就是把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适应当地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达到最佳优化状态。

    四、结语

    以教育生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教育生态建设,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念,正确认识人、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度出发,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达到最佳的优化状态。

      参考文献:

      [1]谢焕忠.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35~636.

      [2]方季红.对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与优化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

      作者简介:李鹏昊(1981-),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标题: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对我国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1970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