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涛
?
浅谈德媒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
王洋涛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规划以及实施,这一战略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相关性的报道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一直关注中国发展的西方国家。中德两国交往日益频繁,所以德国媒体更是会密切关注中国的新动态。然而德国媒体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会是否真实完整呢?
【关键词】德媒 一带一路 新闻分析
一、前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简称,是2013年9月在国际新形势下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个对外合作战略构想。它将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成为全人类实现生产、生活共同进步,实现全人类价值、利益、秩序、命运统一、同一的推动工具。所以自提出以来备受世界瞩目。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越来越多地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相关报道也急剧增加。“一带一路”话题逐渐成为西方媒体最热衷的议题之一。德国媒体一向以客观性报道见长,本文旨在运用内容分析法来分析德国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尝试弄清德国媒体是如何理解和报道中国“一带一路”,以及它对中国的报道中是否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笔者选择《镜报》、《时代》、《世界报》中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这三家报纸都属于德国的主流媒体,对公众意识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一共从中选出了28则新闻。这些新闻覆盖了从2013年11月至今整个“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过程。
在新闻分析时,笔者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新闻标题分析,另一方面是新闻的内容分析。笔者尝试提取出文章内容的关键点,将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分析。第一类是德媒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表述。第二类是德媒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表述。
二、新闻报道的标题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的好坏是可以决定一篇文章成败,所以是不容小视的。笔者在选择可分析的标题时主要考虑到两点。第一,新闻报道的大部分内容是跟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第二,从新闻标题上可以反映出德媒的一些看法。经过筛选笔者选出18个新闻标题。这些标题是,“新丝绸之路:中国在巴基斯坦倾注大量资金”,“与欧洲的贸易:中国将要建设一条新的丝绸之路”,“钢铁般的新丝绸之路”,“北京Apec峰会:世界强国的登台”,“中国使整个亚洲更加现代化”,“亚洲的重新发现之旅”,“比起奥巴马,更喜欢普京”,“中国重建丝绸之路”,“中俄联合削弱美元的地位”,“中国想要更严厉地对待新疆地区”,“三个国家策略助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丝绸之路项目”,“中国开启21世纪丝绸之路”,“从大国到超级大国”,“新丝绸之路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新丝绸之路通到杜伊斯堡”,“穿越荒地走向超级大国”,“新丝绸之路”。其中有5个都说明了中国想要重建丝绸之路以提升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从一个大国到超级大国和世界强国。其中“超级大国和世界强国”在德语标题里是“Supermacht 和 Weltmacht”,“Supermacht”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具有卓越的实力和潜力并且能够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Weltmacht”在德语中的意思是“比起世界大国在世界政治层面上更有影响力。”从这些新闻标题可以看出,在德媒眼中新丝绸之路提升了中国在世界政治方面的影响力,使中国越来越有能力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
此外,新闻标题中还出现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巴基斯坦,欧洲,亚洲,俄国,新疆,杜伊斯堡。奥巴马和普京分别代表美国和俄国,所以美国也提及到了。从这些标题中可以看出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以及新丝绸之路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新丝绸之路给亚洲的发展带来了好处,促进的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削弱的美元的国际地位。
三、德媒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称谓
笔者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在对德宣传的时候使用的翻译“Ein Gürtel und eine Stra?e”作为搜索词条,经过筛选一共有8条结果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然而这其中只有一篇是德国媒体的新闻报道。然后笔者更换搜索词条,选用“新丝绸之路”(eine neue Seidenstra?e)的说法进行搜索。这种方式搜索出的新闻报道大部分都与“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笔者整理出11个德媒描述“一带一路”的词语,它们分别是:“新时期的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边的丝绸之路和南边的海上丝绸之路”,“钢铁般的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和海陆经济带”,“丝绸之路”,“新的连接通道和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区”,“经济带和丝绸之路”。
这些表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出现了两次,其他的都只出现过一次。首先我们看一下“一带一路”的更确切的德语译法。“Der Wirtschaftsgürtel Seidenstra?e und die maritime Seidenstra?e des 21. Jahrhunderts”,简称“Ein Gürtel und eine Stra?e”(“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这两个翻译是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官方翻译,它们是中国对德宣传时候的翻译版本,这样的翻译更能体现中国“一带一路”的实质和核心。而在德媒的报道中,“Ein Gürtel und eine Stra?e”只出现了两次,德文的全称竟然一次都没有出现,唯一出现的一次且可以译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词语却来自于英语翻译。
在选择可研究的新闻对象的时候,笔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德媒在报道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时选用的主题并不是“Ein Gürtel und eine Stra?e”,而是经常变化各种词汇。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德国公众的认识度还不够,德国媒体并没有完全领会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以在新闻报道时经常变换词汇,而且都是一些简单的,浅显的表达方式。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德媒在新闻报道时的比较不负责任的态度。国家政策是一个国家发展规划的大方向,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脉。所以在翻译这种重要词汇时应该要统一标准,抓住词汇的实质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信息。否则德国受众在阅读这些新闻时,可能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精髓,错误地认识和接受了中国的发展战略。
四、德媒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表述
整理出的28篇新闻中,并不是每篇新闻都提及了“一带一路”战略意义,而有些文章却提到了不止一个。经过归类整理,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德国媒体报道的观点。第一: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促进贸易往来。新闻报道实例如下,为了促进全球的贸易,在亚洲搭建新的用于贸易的基础设施,并以此连接将亚洲与欧洲和非洲联系起来;通过大量的路运和海运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亚洲和欧洲联系起来,以此减少对被美国控制的太平洋航线的依赖性;这样一来北京就建立了可以直接通往印度洋的通道,以此缩短了贸易航线。
第二:开拓国外市场,将中国过剩的产能运出去,同时将国外的资源引进来。例如,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市场以消耗它在重工业,建筑业以及铁路产业的过剩产值,而亚洲的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计划建设的公路,铁路和管道网络将工业中心和欧洲的市场连接了起来,而且借此中国还可以更好的获取前苏联境内的石油,天然气和原材料。
第三:削弱美国影响力。实例如下,中国想要借此减少对被美国控制的太平洋航线的依赖性;中国和一些阿拉伯地区出口石油的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签订了协议,双方决定以后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第四:扩大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力。比如,中国最近提出的振兴丝绸之路计划,是为了提升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尝试扩大它在世界政治上的影响力;这一项目不仅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提升了中国的政治实力。
从德媒报道的这些观点来看,“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的受益者是中国。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可以更好地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国家进行合作,促进双边的贸易往来。中国可以将国内生产过剩的产品运往国外进行销售,同时又可以借助这条贸易通道将石油,天然气和原材料运往中国,既有开拓了销售市场,又打通了原料和能源运输通道,可谓一举两得。最后凭借“一带一路”战略,中国能够更频繁与沿线国家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帮助中国提高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实现世界强国梦。这些新闻观点只是说明了中国能够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受益,没有完整的看清“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它既有利于以新的形式使欧亚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又有助于相关国家携手应对贸易保护、气候变化、贫困问题、极端主义等现实威胁,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产品。
五、结语
经过上面系统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整体上德国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理解还是客观真实的,但仍有些地方在报道的时候处理不当。比如,在报道“一带一路”时,德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翻译不够恰当准确。这样的翻译很难传播“一带一路”的精髓。其次,在表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时候,大多数新闻报道都只针对“一带一路”给中国带来的益处,没有考虑到它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再有,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只是将焦点放在“一带一路”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很少关注它在其他方面的贡献,比如说促进沿线国家以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前提保障,是经济合作的基础,所以促进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作为一个有外语知识背景的学者,我们应该意识到外国媒体对中国报道存在的不真实性,而且这样的报道会影响到国家形象在外国的塑造,导致外国人接受一个不完整不客观的中国形象。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纠正和完善这些不正确的言论,为国家的对外宣传做自己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