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清
?
浅梳20世纪中国文学所贯穿的思想理念
张少清
【摘 要】新文学以来中国文学曲折发展,命途多舛,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中国文学中个性解放、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三大思想理念紧紧贯穿,引领心文学发展始终。
【关键词】现代文学 思想 理念
中国现代文学自文学革命开始一路发展至今,这期间虽由于国家社会的种种非预期性变化给其带来了或制约,或促进的影响,但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中国现代文学则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现代思想理念应当归个性解放、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三者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始终,并以交替主导的方式引领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潮流,中国文学也由此实现了它的现代化。
1917年的文学革命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抨击专制主义、引进西方文化、倡导思想自由”的语境之下,文学革命废文言、倡白话,摒弃了传统的文言形式和僵化的文学格式,首先使文学在其最基本的层面即语言层面获得突破与解放。与此同时,这时的文学创作在内容上开始体现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呼之欲出。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其代表作《呐喊》、《彷徨》所关注的无不是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他以笔为鞭对中国人的灵魂作以伟大冷酷的拷问,强烈呼唤着人的自由与解放,五四后形成的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等都十分注重表现自我,表现人的生存心境,郁达夫在《沉沦》发出了苦闷的青年零余者卑弱的呼声。这一时期以郭沫若《女神》为代表的新诗更是直接地诉说着对于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
1928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的文学则以两条主线齐头并进:一是以左翼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一是以京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文学。左联作家们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吸取了豪迈的战斗精神和昂扬的精神气质,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由此应运而生,以茅盾等作家为代表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地对社会革命现实做出深入展现和剖析,并由他主导建立起了全新的革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以《子夜》最具代表性,它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命运波澜,强烈呼唤着社会解放、民族解放和人的解放,以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更是直接以抗日主题呼唤着民族解放。现代文学巨匠老舍、巴金虽刻意与时代潮流保持距离,但其作品反映的总主题却是批判国民性弱点,关注的可以说仍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可归属于个性解放范畴。京派的代表人物沈从文虽然经常描述的是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化外境界,但他以此审视的又是城乡激烈对峙下的现代文明,社会革命的意域包蕴其间。鲁迅在这一时期以其犀利的笔锋针砭时弊,使用杂文这一全新的散文形式自由伸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描绘出当时扭曲、变态的国民心理性情。这一时期呼唤人性解放的代表作当属剧作家曹禺先生的“生命三部曲”,其中又以《雷雨》为最。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连绵的战争要求文学承担起民族救亡的任务,民族解放的思想基调主导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抗战文学大潮的形成,作家以昂扬的热情投入到以“救亡”为中心的革命任务中。虽然后来随着抗战的深入,作家们的创作更加地深入复杂,但仍以民族解放和个性解放为主基调,这从国统区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围城》可见一斑。解放区作品则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混合政治意味的民族解放气息更加浓厚,凡创作必涉及社会革命与民族解放,这以赵树理、周立波、孙犁、丁玲等人的创作为代表。诗歌方面,新诗创作也受抗战文化的影响,战斗性写实主义诗风风靡,如七月诗派的创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的社会动荡和连绵的战争给社会造成的思维定式一时难以扭转,况且当时国家仍处在一片白色包围之中,因此文学史上定义的“十七年文学”仍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导,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路翎的《在洼地上的战役》等,此期现实题材的代表性作品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它们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公私合营等社会革命。
“文革”结束后,由它直接引发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高扬知识分子主题精神,将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体制内的封建特权和官僚主义,可以说是人得到解放的同时也在加速推动着社会变革,代表作有我们熟知的刘心武的《班主任》等。改革开放视域下的文学则更加直接地指向了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全方位改革的期待,如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沙叶新的剧作《假如我是真的》等。此期人道主义思潮和寻根思潮下的文学作品则又一次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人的生命本身,铁凝的《哦,香雪》清醒独立地探索思考着人生出境的理想与现实;寻根文学与其说是探索民间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不如说是在为作为民间主体结构中的人的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解放而作以严峻的思考,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至于后来中国文学在形式上、商业化等方面的探索则需作以另论。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8.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朱维.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作者简介:张少清(1993-),男,汉族,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