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12期改联选登
  原联:
  下坂古桥改旧貌;
  梅溪陶乡换新容。
  病症:
  此联的病症在于:上联“改旧貌”犯三仄尾。下联中,“乡”与“溪、新”失替,与上联“桥”失对。
  改联:
  下坂古桥除旧貌;
  梅溪陶镇焕新容。
  (四川 钟定枝)
  梅岭陶乡除旧貌;
  古桥溪水换新颜。
  (湖北 刘合钦)
  下坂古桥除旧貌;
  陶乡梅岭焕新容。
  (湖北 石本钧)
  下坂古桥更旧貌;
  梅溪陶艺展新姿。
  (广东 曾梁范)
  下坂古桥新貌展;
  梅溪陶艺坦途传。
  (广东 谢周钝)
  下坂陶瓷成玉品;
  梅溪石渡变金桥。
  (湖北 余乔生)
  下坂古桥成富路;
  陶乡瓷器更通途。
  (湖北 严伯玉)
  下坂古桥摧旧貌;
  梅溪陶邑换新容。
  (山西 马慧明)
  下坂古桥更旧貌;
  陶乡梅岭焕新颜。
  (湖北 徐新霞)
  下坂古桥更旧貌;
  梅溪陶镇换新容。
  (辽宁 刘德新)
  陶乡山镇焕新貌;
  下坂梅溪横古桥。
  (湖北 刘永赋)
  梅溪古貌呈新景;
  下坂陶乡尽朝晖。
  (福建 陈金高)
  老桥重建梅溪美;
  陶业繁荣下坂昌。
  (浙江 邹立坚)
  下坂古桥更旧貌;
  陶乡梅岭换新容。
  (广东 陈演彩)
  柳畔古桥通下坂;
  梅溪小水润陶乡。
  下坂古桥更旧貌;
  梅溪陶业焕新容。
  (江西 刘剑光)
  下坂古桥非旧貌;
  梅溪瓷灶焕新颜。
  (福建 陈秀丽)
  下坂古桥重焕彩:
  梅溪陶肆更繁荣。
  (湖南 彭经武)
  下坂陶乡纠旧貌;
  梅溪桥畔换新颜。
  (上海 何钟舒)
  下坂金桥开彩局;
  陶乡旧貌换新容。
  (广东 梁凤笑)
  下坂古桥除旧貌;
  梅溪陶里换新装。
  (福建 庄温英)
  下坂古桥除旧貌;
  梅溪陶地焕新容。
  (福建 康丽华)
  古桥陶里风光异;
  下坂梅溪景物奇。
  (陕西 任志刚)
  下坂古桥除原貌;
  梅溪陶岭换新容。
  (山东 赫光全)
  梅岭古桥改旧貌;
  陶乡产业展鸿猷。
  (湖北 刘道海)
  下坂古桥无旧貌;
  陶乡梅岭焕新容。
  (江苏 沙荣淦)
  溪桥今昔通商海;
  梅岭陶瓷誉美名。
  (广东 何斫轮)
  下坂古桥除旧貌;
  梅溪陶镇换新颜。
  (四川 罗忠明)
  下坂古桥除旧貌;
  陶乡梅岭换新颜。
  (山西 曹小平)
  下坂古桥除旧貌;
  陶乡梅岭换新容。
  (广西 李隶秋)
  古桥重建利陶业;
  下坂腾飞变富乡。
  (广东 郑植和)
  下坂古桥除旧貌;
  梅溪瓷市换新容。
  (广西 朱绍麟)
  下坂古桥辞旧貌;
  梅溪陶地换新容。
  (陕西 马瑞才)
  下坂古桥删旧貌;
  梅溪陶镇焕新颜。
  (辽宁 于 敏)
  下坂古桥除旧貌;
  陶乡梅岭换新颜。
  (河北 成厚全)
  下坂古桥脱旧貌;
  梅溪陶寨换新颜。
  (广东 尤志峰)
  下坂陶乡除旧貌;
  古桥梅岭换新容。
  (贵州 舒本和)
  下坂古桥呈靓景;
  梅溪陶业焕新容。
  (湖北 刘宏道)
  古桥下坂呈新貌;
  梅岭陶乡展美容。
  (广东 张景来)
  下坂古桥除旧貌;
  陶乡盛世换新颜。
  (湖北 曾令山)
  下坂古桥除旧貌;
  陶乡梅岭换新容。
  (河南 闫振领)
  下坂古桥连广野;
  梅溪碧水映新容。
  (广东 许耀平)
  下坂古桥除旧貌;
  陶乡梅岭换新容。
  (湖南 刘振球)
  下坂古桥除旧貌;
  梅溪陶梓展新容。
  (河北 何建新)
  梅溪陶镇新容展;
  下坂古桥旧貌除。
  (江苏 陈金桥)
  下坂古桥留旧韵;
  梅溪陶镇换新颜。
  (安徽 吴昌远)
  下坂古桥脱旧貌;
  梅溪陶器换新容。
  (安徽 陈据理)
  下坂古桥除旧貌;
  梅溪绿水谱新歌。病症:此联的病症在于:上联“改旧貌”犯三仄尾。下联中,“乡”与“溪、新”失替,与上联“桥”失对。
  (广西 沙 江)
  点评:修改此联,只需把握两个字。一是将上联的“改”字,替换为平声字,便可避免“三仄尾”。二是将下联的“乡”字,替换为仄声字,即可拗救与上联失对,与左右两个音节点失替。从会诊和修改情况看,绝大多数读者都把握住了病症,或小改,或大动,给原作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修改建议。特别是湖北石本钧、广东谢周钝、湖北徐新霞、陕西任志刚几位老师,还逐字将修改原因作了说明(受篇幅所限未能刊载)。在此,特代表原作者深表谢意!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作者只注意了下联“乡”字存在的问题,却忽略了上联的三仄尾。
  2013年第3期会诊联作
  作品:
  古色古香,千古文武形胜地;
  晋风晋韵,三晋历史袖珍城。
  说明:这副联是在张壁古堡征联中,由网友“龙城秀士”撰拟的一副古堡大门联。作品不仅用“古色古香、晋风晋韵”,准确表达了张壁古堡古老、且地处三晋这两个要点,“文武形胜地”和“历史袖珍城”,又将张壁古堡作为文化重镇和军事重镇,作为三晋历史的浓缩这两大特点,表述得十分到位。可惜的是,作者因为是初学对联,对词性的把握和音韵的要求还不太懂,作品未能入围。请大家帮助会诊修改,并尽量说出修改原因。
  修改建议请于2013年5月15日前提交本刊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