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林
李时珍,湖北蕲州人,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为撰写《本草纲目》,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野林,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偏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完成我国医药史上一部杰出的医药学著作。
长江中下游南岸的药姑山,地处鄂湘两省四市县赤壁、崇阳、通城、临湘交界,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号称“江南天然药库”。这里的药物种类繁多,计有草本、木本、藤本、真菌,动植物1700多种,是李时珍采集药物和研究药物学的一个重要处所,他在这里采药数载,不仅采集到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还留下了不少联对佳话。
药姑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周朝的古老寺庙白云寺,相传李时珍采药来到该山白云寺“药王殿”后,看到一白发老僧在一棵银杏树下摘白果,便信口道出一联:
密砣僧佛手摘白果;
老僧一看来者不俗,随对一联:
金樱子归(闺)身披红花。
李顿悟老僧非等闲之辈,拱手道:
大仙高才,晚辈失礼;
老僧致答:
老朽不才,施主非凡。
老僧请李到禅房歇息,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李说话不离本行:
橘皮橘核橘络同果功有异;老僧知医懂药:
苏叶苏梗苏子共根效不同。一个称颂对方:
大仙慈海念佛普渡众生,
功德无量;一个赞誉对方:
先生深山采药治病救人,
万古流芳。
于是二人成为了挚友知音。
当地一知县对医药略知一二,听说李时珍在此地采药,在一个中秋携酒到药姑山的白云寺拜访他。走进寺院后,看到院中丛竹,知县不禁赞叹:
消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小柴胡。知县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
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
李时珍答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知县不是本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
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
李时珍笑道:
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知县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
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
李时珍放下手中毛笔便说:
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晚上在赏月时,一阵风来,把灯笼吹破了三个窟窿,知县口占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
李时珍迅即对出下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翌日,知县回衙告辞道: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李时珍拱手道: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