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剑
(三十九)
设 问
【对联故事】解缙善对,远近闻名。有一天,曹尚书颇有兴致,忽然想出半边上联,就派人把解缙找来,想当面难堪他。解缙来后,曹尚书指着堂前一石狮子道:“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解缙从容答道:“泥判官手拿生死薄,何日勾销?”曹尚书一听,内心暗暗佩服。
【对联】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泥判官手拿生死薄,何日勾销?
【对联知识】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出句是设问,应对句亦是设问。设问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不问自明。把石狮子和泥判官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总之,出句和对句都留有悬念,让人思考,令人想象,耐人寻味。
【练习】
读故事,说说联语中设问的作用。
清朝乾隆年间,四川文士李调元,奉命主考江南。长江下游文风历代鼎盛,康熙时,两次文案(文字狱)均发难于江南,迫使吴汉槎等知识分子流放塞北。故一些江南的知识分子,蔑视外来主考官员,但又不敢抗拒,只能搞小动作刁难。当李调元走马上任之日,落桥掀帘之际,有人递手本时夹一联语: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
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李调元看完出联,莞尔一笑,便对谒参的地方官员说: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主考尚未出题,诸位便查问来路,区区一联,不便倚马千言,即可相告: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答联语压四座。
【对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答案】:
上联问,下联答,问得含蓄,答得巧妙。
从联语修辞看,说是问,其实是在探问李调元的才学,是在刁难。有问有答,联语层次清楚,跌宕起伏。
(四 十)
反 问
【对联故事】湖南零陵城南三十余里的全家洲,有个名叫全贡林的人,家境贫寒,但很有学问。因他性格诙谐幽默,被当地人呼为“疯子”。全贡林家境清贫,不得不以设馆授徒来养家糊口。光绪二十年,他参加县里的童子试,被几个认识的人围着七嘴八舌地挖苦:“嘿!全家洲的疯子也来了。”“蒙馆先生,居然也敢参加考试?”全贡林淡淡一笑,概不理睬。发榜时,他却高居榜首,令嘲讽者惊讶不已。他为此而撰写一联:
从进城以来,笑蒙馆先生,敢在场中考试?
自揭榜而后,看全家疯子,倒有这样功夫!
那些大肆嘲辱全贡林的人,看到此联后,羞得无地自容,只得灰溜溜走开。
【对联】
从进城以来,笑蒙馆先生,敢在场中考试?
自揭榜而后,看全家疯子,倒有这样功夫!
【对联知识】
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此联以众人的嘲讽语入联,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堂而皇之地出了一口气。
【练习】
读故事,说说联语中反问的作用。
清朝末年,鄂西神农架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常常对前来烧香许愿的人说,凡给神佛捐钱的人,都可以“消灾免祸”,而那些不信神佛的人必将遭到报应。为了宣扬他的迷信说法,老和尚特意在庙门口挂了一副对联:
经忏可超生,人敬神一诚有感;
钱财能通冥,神应人万福无穷。
虽然老和尚迷惑了许多无知的人,但是有人就是不信他那一套。
一天,一个姓张的秀才来庙里烧香,和尚要他捐钱捐油,并表示愿意为他念经消灾。张秀才说:“如果念经超度可以使人死而复生,那阎王不就怕你了吗?你这样精通佛法,难道就能长生不老吗?你说菩萨保佑捐了钱的人,那如果烧杀抢掠的强盗把钱财送给菩萨,而菩萨就能保护他,这菩萨岂不是成了昧良心的贪官了吗?”
张秀才一番义正词严的话,把老和尚说得哑口无言,可是却遭到了一众“善男信女”的反对,认为他这是谤佛灭道,对神佛不敬。张秀才看见庙门口的对联,沉吟片刻,大笔一挥,也写了一副对联:
经忏可超生,阎王难道怕和尚?
钱财能续命,菩萨莫非是赃官?
此联尖锐泼辣,幽默风趣,又对仗工整,在当地传为美谈。【对联】
经忏可超生,阎王难道怕和尚?
钱财能续命,菩萨莫非是赃官?
【答案】:
肯定的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义,否定的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义。“阎王难道怕和尚?”以肯定的反问表达了否定的意义:阎王不怕和尚;“菩萨岂不是贪官?”,以否定的反问表达了肯定的意义:菩萨不是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