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八)

  • 作者: 对联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357
  • □谷向阳 著

      第三节 楹联文体的形成

      格律诗在唐代已臻成熟,大大刺激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发展,同时也为楹联文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完善提供了极丰富的营养。

      把汉字的音调平上去入归为平仄两类,在齐梁时代已有认识,但比较朦胧,缺乏自觉。这是由于当时四声刚发现不久,沈约、刘勰也讲得比较模糊。经过齐梁以后陈、隋之间的演进,至唐初把四声定为二元化,分成平仄两类,把四声颠倒相配进展到平仄相配,为律诗和楹联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平仄相对的自觉运用,在声音上产生明显的对偶感。经五言诗之后,七言诗已经形成,对和粘的规则也已确立,这样“诗至唐代而格备”(胡应麟《诗薮》)。

      五言诗和七言诗都由八句四联组成,一般要求在二、三联(颔联、颈联)词性、句式、平仄等方面严格对仗。如:

      首联:

      空山新雨后,

      - - - | |

      天气晚来秋。

      - | | - -

      颔联:

      明月松间照,

      - | - - |

      清泉石上流。(对仗句)

      - - ||-

      颈联: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对仗句)

      — ||- -

      尾联:

      随意春芳歇,

      - |- - |

      王孙自可留。

      - - ||-

      (王维《山居秋暝》)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在五律的每句前头,再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成为七律诗。如刘禹锡《再授连册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

      首联:

      去国十年同赴召,

      |||- - ||

      渡湖千里又分歧。

      |- - ||- -

      颔联:

      重临事异黄丞相,

      - - ||- - |

      三黜名惭柳士师。(对仗句)

      

      颈联:

      归目并随回雁尽,

      

      愁肠正遇断猿时。(对仗句)

      - - |||- -

      尾联:

      桂江东过连山下,

      

      相望长吟有所思。

      ||- - ||-

      以上两首诗中,中间两联的对仗形式与楹联的要求大体一致。即楹联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所遵循的总规则是相同的,主要是字数相等、词性相近、结构相似、平仄相反,语意相关等。但对仗作为体裁要素,其比重在两种文体中是不同的。律诗需要两联对仗,一般格式是中间两联对仗,而楹联的对仗是整体的,即上下联之间都处于完全对仗的状态;律联上下联之间的对仗在一定位置上是有要求的,即上下联应当处于平仄相对之中,这与律诗的对仗要求是一致的。上下联自身结构像律诗的(如纯五言或七言)称律联。律联是按照声律节奏定音步的,以两个字为节奏构成声律单位,节奏点(音步点)在每一节第二字。按照语意节奏达到平仄相谐,对仗工整的楹联称非律联。非律联的上下联也必须始终处于对仗状态,尤其是音步上的平仄必须相反。

      律诗的用韵有固定的规定,除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外,所有偶句都必须押韵,而楹联只有上下两句,一个偶句(下联)无须与谁押韵。在平仄的匹配上,律联可以按照律诗的要求调整平仄。楹联没有字数的限制,长短参差不齐,不可能也没必要句句按律句安排。楹联的语言要比律诗灵活丰富,它可以是诗的语言,词的语言,散文的语言,还可以用白话、俗语、谚语、成语、口头语等,其平仄的安排自由松动,灵活多变。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楹联与律诗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以及律诗给予楹联的深刻影响。

      律诗在唐代进入了体式的成熟期,出现百花吐艳的景象,成为唐代文学的主体。但楹联并未很快发展起来,流传至今而又脍炙人口的唐联并不多见,现在所知道的唐代楹联不过几十副,且大都是近年来陆续发现的。原因大抵是楹联文体的价值当时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人们所关注的是诗歌的大海,楹联的“细流似乎被淹没在诗海的波涛中”。

      《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的编纂历经十年,于2002年出版。编者广泛搜集资料,发掘的唐代楹联达十副之多。其中有李道宗(600-653)撰写的十七字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藏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湖北卷》主编陈东成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此联比楹联界公认为最早的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春联还要早300多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更是楹联史上一个重大突破。”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被封为江夏王。此联刊载于江夏《灵泉志》,据《江夏·(武昌)县志》记载宋朝张舜民著有《灵泉志》一书,明熊廷弼在《灵泉志序》一文中称“《灵泉志》灵泉才子之书也”。李道宗曾在江夏灵泉山建有“紫萼园”,并在此“隐居数年”。现今“昭园”东侧尚有其墓。现存《灵泉志》为清抄孤本,珍藏在湖北图书馆内。联家涂怀珵教授在《对联》上撰文——《试论“李道宗联”》认为,从形式上看“李道宗联”其体合其时,从内容上看,“李道宗联”如其人。最后的结论是“无论是其诗其联,在体制上都合其时,乃是无疑的。”“李道宗卒于公元653年,活了五十三岁,他的经历(包括当隐士数年)以及他的学养、社会地位、思想意识,都印证了其联的内容如其人,也是无疑的。”如果是这样,李道宗联则是目前发现的唐代最早的楹联。

      唐代的楹联开始盛行于文人、士大夫间,逐步向民间传播,尤其是反映民俗的春联(当时称桃符)已经广泛用于民间了。吴小如教授在《中国的楹联》一文中推断,“悬挂对联的起源,上限可以提早到盛唐以后,至少也在晚唐之前。”白化文教授在他的《学习写对联》中说“春联最晚在晚唐时已经产生,还可能上溯到盛唐。”他们不约而同地从莫高窟敦煌遗书中找到了佐证。《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曾发表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撰写的《我国最早的楹联》一文,推论出楹联产生于晚唐之前。这一推论就是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现存英国的《敦煌遗书》斯坦因劫经第0610号所录的内容得出的。据原卷所录联文是:

      岁日: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

      寿禄延长。

      又:

      三阳囗始,

      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立春日:

      铜浑初庆垫,

      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

      万古囗(殓)百殃。

      宝鸡能避恶,

      瑞燕解呈祥。

      ——立春囗(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

      三阳始布,

      四猛(孟)初开。

      囗囗故往,

      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

      月月无灾。

      鸡囗辟恶,

      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

      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谭女史文中说:“把上述文句确定为楹联的依据有三。”即:第一,时间上的吻合,“岁日”、“立春日”正是我国传统习俗上写祈福禳灾之辞的时候;第二,文句对偶;第三,敦煌联句最后明确指出:“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偶句而写于门之左右者,当为楹联无疑。联句写在斯0610卷背面,前后均无题记。其正面为《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此尾题为楹联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时为公元723年,较孟昶的题辞早240年。因此,作者谭氏作了如下结论:“可以说敦煌联句是迄今为止,得以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楹联。”

      刘丘子其人,谭文未作考证,但从遗文语体风格、尾题文气,以及年月日字体的不一致几个方面分析,大致可以推测为生活在民间的下层文人。我们从《敦煌遗书》中可得到这样的启示:楹联这种文字形式,在唐代,尤其在唐玄宗年代就已出现,并且在民间广泛应用,人们在“岁日”、“立春日”书写楹联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祈福禳灾”,以求“吾傥康哉”。这种民俗及习俗心理促进了楹联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反过来也大大丰富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

      《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还载入新挖掘的唐代部分古联:

      唐·李邕题太平公主南庄联:

      流风入座飘歌扇;

      瀑水浸阶溅舞衣。

      李邕(698-747)(此联原载于清同治五年《咸宁县志》)。

      唐·李恒赐陈师孟联:

      麒麟阁上精神爽;

      虎豹关前胆气豪。

      此联原载1937年编修的黄梅县《陈氏宗谱》。李恒(785-824)即唐穆宗,年号长庆,为明皇第三子。即位于灵武,在位七年,聪明强记,属词典丽。陈师孟,仕穆宗朝有功,封楚国公,故有此赐。

      唐·李白题蕲州三角山会龙池联:

      山高猛虎啸;

      潭静老龙吟。

      李白(701-762)蜀昌明人,生于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曾隐居安陆,游过蕲州三角山。据山寺老僧相传,李白游此山并有题联。此据1993年4月《黄冈日报》报导。

      唐孟郊(751-814)浙江人,曾游京山源山题联刻于石上:

      岩枯石茎瘦;

      水清鱼影寒。

      据清代《汉阳府志》载,唐诗人杜牧(803-853)曾题联于汉阳渡口:

      残灯明市井;

      晓色辨楼台。

      《黄梅分卷》、《咸宁分卷》及大冶等地据《陈氏宗谱》发掘,唐僖宗李儇(822-888)御赐陈氏义门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湖北《钟祥文史资料》载,唐郑谷曾游钟祥,题联于钟祥莫愁湖水阁: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乐府唱南朝。

      相传唐代三角寺住持名僧慈应禅师曾为蕲州三角寺题联:

      三角山前三角寺;

      九龙桥上九龙庵。

      《福鼎县志》载,林嵩未第时,曾结草堂于礼岙灵山,乾符年间(874-879),林在其居室悬一堂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唐乾符年间的陈蓬,曾题联于居室。事见《霞浦县志》。联云: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八闽通志》载,唐末徐寅曾题联于莆田延寿万卷藏书楼:

      壶公山下千钟粟;

      延寿溪头万卷书。

      以上诸联对仗工稳,声律和谐,立意独特,多用修辞手法。风格恰多如五、七言律诗的截断,意境却比南北朝时有了极大的提升,由体式的遵循逐步升华到神味的创造。李道宗联、林嵩联,其句式中出现了散文化的特征,这是唐代楹联句式的新突破。楹联的创作者几乎包括上至帝王官吏,下至文人、僧俗各个阶层。其创作体裁,有题赠联、居室联、春联、山水联等,其内容反映了唐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这标志着楹联作为独立的文体已经形成。

      在唐代,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并不是律诗的截取,它对词语和节奏的要求比诗律要宽。唐代的文人楹联创作活动,民间的口头对句活动应该是活跃的,但史料的记载看到的却很少,也许是受律诗“压迫”,使之发展缓慢。唐末,温庭筠(812-870)善属对。《北梦琐言》载: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即以“玉条脱”续之,宣宗赏焉。

      又据宋代尤袤《全唐诗话卷四·温庭筠》载,有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药名)”对之。

      《全唐诗话》又载,温庭筠与李义山(商隐)属对,李商隐曰:“近得一联句: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庭筠对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因其文才敏捷,对仗工整,平仄讲究,合情合理,所以有史载而流传下来。

      从以上所述及唐代楹联的概况,我们不难看出,唐代律诗的成熟,受到全社会的宠爱,而已经形成独立文体的楹联却受到压抑和冷落,唐初期中期,楹联的发展很缓慢,到了晚唐,才呈现长足进步的趋势。这时,中国的楹联也已传到海外。

      日本人林海洞用汉语写的《史馆茗话》中有这样的记载:

      嵯峨天皇巧词藻,常与野篁为文字戏。一日幸河阳馆,题一联曰:

      闭门唯闻朝暮鼓;

      登楼遥望往来船。

      示篁,篁曰:“圣作恰好,但(可)改‘遥’为‘空’乎?”天皇骇然曰:“此句汝知之乎?”对曰:“不知。”天皇曰:“是白居易之吟也。本作‘空’,今以‘遥’字换之耳。抑足下与白居易异域同情乎?可叹,可叹!”篁莞尔而退。

      公元786-842年间是日本嵯峨天皇的统治时期,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到唐宣宗七位皇帝在位的时间。这样看来,楹联最迟应在842年之前即晚唐时期传至日本。

      五代(907-960)经历50年的乱世,楹联文体盛行一时,记载下来的楹联作品也不算少。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联界所瞩目。在此前已有楹联行世,北宋马令的《南唐书诗话类编》记载,南唐保大(943年)初,李璟方即位,每日游宴玩乐,其伶人王感化题有怪石联:

      草中误认将军虎;

      山上曾为道士羊。

      上下联巧用典故和神话。《韩诗外传》中有楚将熊渠子夜行,将草中石误认为虎而弯弓张射的典故,《列仙传》中有黄初平牧羊,随道士入金华山而叱石成羊的神话故事。

      范质(911-964)为五代后唐长兴进士,性急,以廉介自恃,所得禄赐,多给孤遗。据宋代和尚文莹《玉壶清话》载,范质遁迹民间时,一日坐街上,忽见一形貌怪异的人作揖道:“相公,相公;无虑,无虑。”当时正值盛暑,范质手持一把素扇,在扇上题出一联: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那怪异人夺扇而去。此联语用双关,借时景讽时事:大的官职可以除掉酷虐的小吏(暑谐署);为官清正才有老朋友来会。表明范质自诩个人清廉的官风。

      《宋代楹联辑要》载,后蜀主孟昶的御花园名百花潭(在今成都南郊),兵部尚书王瑶曾为百花潭题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此联对仗工整,用意贴切,描写百花潭胜景,突出“水”与“花”的景象,极切合“百花潭”之名。

      杭州西子湖畔有碧波亭,“钱氏大阅兵于碧波亭。亭临水面,阔数丈”(见《五代史》),契盈为碧波亭撰有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北宋陶岳《五代史补》载:“僧契盈,闽中人。……广顺初(公元951年),游戏钱塘,一旦,陪吴王(钱俶)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王喜曰:‘吴越地去京师三千余里,而谁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契盈对曰:‘可谓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人谓之佳对。时江南未通,两浙贡赋自海路而至青州,故云三千里也。”“一条水”指钱塘江,因它距当时京师开封(今河南开封)三千余里,故云。“十二时”指一昼夜十二时辰。“三千里外”、“十二时中”分别写“地”和“时”,形成“时”、“地”对偶;“一条水”、“两度潮”从静态写到动态,显得“动”、“静”映衬,曲尽其妙。从此联足见五代时楹联的水平锤炼到什么程度。

      本文标题: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八)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280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