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中国学者对中英国民性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447
  • 黄秋凤

      中国学者对中英国民性的比较研究

      黄秋凤

      中国学者对中英国民性的比较研究是中国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开端。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域外的想象,努力从“他者”与“自我”形象的比较中,反思“自我”,从而观照中国人的劣根性,改造中国国民性。

      中国学者 中英国民性 比较研究

    一、前言

    中国知识界对中英国民性的研究,一开始就与“民族危亡”,“走向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题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报民的拳拳之心,以及国人寻求国家强盛的曲折经历。虽然其中不乏有对异己文化的“文化想象”、“误读”,但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其对中华民族“爱之深所以责之切”的拳拳情怀。本文将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中国知识分子以“他者”反观自我,反观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努力,为当今的中英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华民族近百年被侵略、被凌辱的噩梦的起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开端,中国学者对英国彼此国民性的研究由此开始进入发展阶段。根据钱乘旦(1997)记载,林则徐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广州任职时就组织幕僚编写了《四洲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其中关于英国历史的记载有一两千字”(黄克剑,1986)。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与中国的失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试图了解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富强的原因,寻求民族强盛的道路。所以之后的有关英国研究大多是从“器物”转到制度。

      魏源是拥有当时第一流西方知识的大学者,1842年,他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起初为50卷,到1852年已有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1999)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这种倾向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版的《英民史记》中表现得更加清楚。作序者说“命自东徂西,匝行一周,于文明诸国之政治,窃欲抽绎而比较之,及过英之伦敦,见其君主立宪,上下有章。日本维新,多由取材——尤我国异日之准绳”(钱乘旦,1997)。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作序者的思想,即认为中国欲富强,应以英国为榜样。

    三、“他者”为关照,改变国民性

    严复首提“开民智”、“新民德”以改良中国国民性。陈独秀对比欧洲文化与中华文化之后,认为“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数百年来,吾国扰攘不安之象,其由此两种文化相触接、相冲突者,盖十居八九。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陈独秀,1916,转引自南方网)。另外他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青年杂志》一卷四号)一文中认为中华文化“爱平和、尚安息”是“卑劣无耻之根性”(钱乘旦,1997)。该文在更深的文化层次以及社会心理上,对西方的法治观念和东方的宗法情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在西方民族那里,法治观念已经获得了如此深广的世俗承认和心理基础,以至于无论是商业往来、受授交际,还是父子借贷、亲戚交游,总要以法为据,而不以情违法”(黄克剑,1986);在东方,世俗人心则大异其风,陈独秀指出,“家族本位主义的东方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羁于血统家族观念,父子兄弟夫妇之间,没有个人权利可言,生养依赖,交游称贷,唯以感情为条件”(黄克剑,1986)。

      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指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的对比言辞极端。而梁启超在他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里写到:“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所有这些先“醒来”的有识之士,其言辞难免扬西抑中,也足见其爱之深,责之切的良苦用心。比较当时整个民族任人宰割的惨痛局面,确有发人深省、震人耳聩的作用。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屡屡败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手,同时这也唤起了一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意识。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借鉴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入手,进而转入文化接触与引进。如刘锡鸿的《英招私记》等,这些作为文化交流的参与者的特殊作用不可小视,而在这些游记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其中对英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英国绅士文化熏陶下的英国人形象的勾勒,不乏一些对英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身国民性的审视。

    四、文学形象中,观照“他者”与“自我”

    近代文学界对以英国为主的西方的了解与学习的态度非常明显。探究近代中国总是受欺、受制于人的原因,改造中国国民性成为这一系列作品的主旨。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其作品都不乏对英国的正面描述。徐志摩,朱自清等人都抱有一种“师夷长技”的学生心态,大多对“老师”进行了大幅正面的描写。主观上的态度,使得他们对英国人形象的描述免不了有美化的倾向。

      老舍是以英国国民性为参照来展示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发表在1936年9月《西风》第1期《英国人》为代表,老舍通过“英国人”的文学形象,观照“中国人”的劣根性,旨在改造导致中国被人轻视的国民性,为疗治中国的文化病症开列药方。在中英文化差异巨大的背景下,老舍以“他者”反观自我,反观中国人的国民性,揭示民族劣根性,探索疗治国人的性格缺失。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主要分为三种:第一是自傲自信的“英国人”,第二是正直善良的“英国人”。第三是积极进取的“英国人”。老舍从中英文化的相互观照中,找到了结合点,期望建构理想的民族性格甚至理想的人类性格。他所感知的英国民族性与他所接触的英国人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使他从中看到整个英国绅士文化背景下民族性格与其值得中国人学习的方面。

      林语堂的《英国人与中国人》一文也专门比较了中英两国的国民性。在他眼里,中英两国国民相互之间的隔膜是因为:“英人既为傲慢的民族,使人难于亲近,中国稍为自尊之国民,亦不屑亲近英人,亲近英人之国民又奴婢成性。如此英人既不屑自解于国人,守古之国人又不屑邀英人之谅解,于是两国之间如有一层隔膜,而两国相同之处,遂不可见,英人古怪之脾气,亦少能窥其底蕴者”(林语堂,2001)。林语堂认为,中英两国的传统思想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实则若英人之守旧如古,中庸,顽固,务实际,轻理论,明礼法,别尊卑,敬长上,重友谊,皆有几分与中国理想道德相似。若其守秩序,寡言笑,恶夸扬,主刚毅,讲公道,更有许多华人所不及之处。华人之懦弱,卑怯,恃势凌人,畏强欺弱,好占小便宜,善夸张,好吵闹,崇糊涂,更与英人大相径庭矣”(林语堂,2001)。他对中英两种文化的诠释时至今日仍发人深省:“英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甚至他们的说话方式,有许多相同之点……英国和中国的最大分别,便是:英国文化更富于丈夫气,中国文化更富于女性的机智。中国从英国学到一点丈夫气总是好的,英国从中国人多学一点对生活的艺术以及人生的缓和与了解,也是好的”(林语堂,2001)。通读全篇,尽管林语堂也提到过英人的一些性格不足之处,不难发现其对中国国民性的强烈批判,对英国国民性的由衷赞扬。

    五、全球化趋势加强,中英跨文化交际研究发展迅速

    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开放和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中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国民个体层面都加强了对其他文化的研究,中外文化的对比,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视。研究界更是积极寻求从西方发达国家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借鉴经验。在此背景下,钱乘旦等(1991)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中英不同的发展路径。他以理性的笔触,探索英国发展的原因。他认为英国的发展特色在于传统与变革在斗争中实现了自我更新,从而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出了一条互相融合的道路。

      储安平(2005)《英人法人中国人》一书中对英国的国民性也持十分称赞的态度,而对中国国民性则进行严厉批判。虽然其中不乏有对异己文化的“文化想象”、“误读”,但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其对中华民族“爱之深所以责之切”的拳拳情怀。其对英强而中弱原因的苦苦探索,对积弱积贫的中国,满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令人唏嘘。他褒扬英国人的优点而痛斥中国人的劣根性,只是希望中国人有一个学习参照的标准,以期其变得更好。该书虽然写作于半个世纪之前,但是对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书中对英国人的社会政治性格的分析,对中国人国民性的观察感悟,至今,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能够启迪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观察,对中国世态人情的反思,对中英两国文化持有全面的比较,尤其是两国人民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有着重要的启示。

      2008年,黄相怀编著《英国精神》大国精神系列丛书。作为第一本系统勾绘英国精神的专门书籍,该书以小故事展示英国精神,多为坊间逸闻,让读者自家体会英国人性格的方方面面,陈述轻松,但是缺乏一定的深刻剖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百多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给予言辞激烈的批评和痛彻心扉的反思,对英国国民性大多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生心态,以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积贫积弱的中国国富民强。我们由此可以体察出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学者以学生心态探究英国国民性及强盛原因,寻求补益中国国民性,寻求中国强盛的赤子之心。

      [1]董克剑.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3):43~49.

      [2]储安平.英人法人中国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黄克剑.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读书,1986(03):43~49.

      [4]黄相怀.英国精神[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5]今文译.林语堂文集:爱与讽刺[M].北京: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6]马晓冬.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1):82~88.

      [7]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8]钱乘旦.中国的英国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7(5):161~175.

      [9]魏源.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67.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黄秋凤(1969-),女,河南叶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比较。

      本文标题:中国学者对中英国民性的比较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331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