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敏
中西文化中的“月”意象
张敏敏
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等的不同,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意象。虽说中西方人们“共看明月皆如此”,却也是“物性各自得”。本文通过分析“月”意象在中西神话、文学中的蕴意,梳理其在中西语境下文化内涵的异与同。
文化意象 月 中西方差异
一、前言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最早源于《易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可不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面通之以尽利……”所谓“立象以尽意”即有些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以通过“立象”来表达。而文化意象是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中不断出现在寓言、文艺作品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和独特的联想意义,能使人们产生心领神会的沟通。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意象。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民族里承载的文化、激发的情感大为不同。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丰富、深刻而独特的隐含意义。
二、中西神话中的“月”意象
在中国神话中西王母、常曦都曾以月神形象出现,而流传广泛、家喻户晓的有关月亮的神话应属嫦娥奔月。嫦娥奔月,一说为后羿射日得王母赐以长生之药,其弟子妄图偷窃,后羿之妻嫦娥为护灵药将之吞服,因此飞升月宫成仙,与后羿两地相思。另一说为《淮南子·览冥训》中所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嫦娥偷吃灵药飞升,独居月宫,形影孤单。在西方神话中有多个与月亮有关的女神,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尔忒弥斯(古罗马称狄安娜)与塞勒涅。阿尔忒弥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宙斯和勒托之女。她既是月之女神,也是狩猎之神,是圣洁的象征。白日里她身穿猎装,手持弓箭,在山中仙女的簇拥下带着鹿追逐野兽。夜晚降临时她登上银辉闪烁的月亮之车穿越无垠的夜空。在希腊神话中塞勒涅头顶金色光环,长有双翼,是满月女神。她和农业相关,人们向他祈祷以盼五谷丰登。
三、中西文学中的“月”意象
“月”是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典型意象,几千年来承载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悲欢情愁。它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失意孤独,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对家人的思念,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爱情的甜蜜,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中对情人的相思,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般的高洁出尘,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对浩瀚宇宙时空永恒的感慨。它是永恒的象征,又是孤独、离别、思念的化身,高洁而清灵。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月”寓意又有不同。虽然雪莱的《致月亮》里,“你面容苍白是否已厌倦总在攀登高空,朝地球凝望,你穿梭于生辰不同的群星孤独的流浪……”月亮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寂寞与诗人呼应,这点与中国诗歌中的一些情境不谋而合。但更多的月意象表现出不同的含义。魏尔伦的《白月亮》里,“白月光洒在树丛上,每一根枝,每一片叶都发出一个声音,奥,亲爱的……”月亮成了一个美丽少女的独立的形象;图克的《月亮,我的朋友》中,它又像是天真淘气的孩童,从天空跑下来寻找玩伴。在桑德堡的诗中,恋人或漫步或低语于月下,偶尔抬首仰望明月,把它比作金徽章、银纽扣等,月亮成为爱情的象征与见证;BabyFace中,月亮化作慈爱的母亲守在婴儿床边,用柔和的光芒亲吻孩子;而《仲夏夜之梦》中,执掌潮汐的月亮被描述为因听不见夜间颂神的歌声而愤怒、会在空气洒满湿气去惩罚、报复的个体。
四、中西“月”意象的异与同
通过梳理“月”意象在神话传说与文学作品中的蕴意,可以发现其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诸多异与同。在中西方神话中,无论是月宫嫦娥还是阿尔忒弥斯与塞勒涅,“月”意象都是阴柔的女性象征。在中西文学中,它们都可以是情爱的见证,美丽的象征,孤寂失意时的陪伴。其不同点在于,即使“月”的象征同为女性形象,相较于嫦娥代表的温柔或孤单,西方的月神更加强势且更强调月神本身。“月”意象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多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用,更倾向一种情感的载体。它还可以是思念、离别的代表,是对团圆、温暖的渴望,总体来其形象是高洁而清灵的。在西方文学中“月”却多以一种独立、拟人化个体的方式出现,它可以是美丽的少女,天真的孩童,魅惑的情人甚至某些阴暗力量的化身。中国的“月”意象总体上内隐、清灵而不染凡俗,西方的“月”意象总体上直观而具体,多刻画为日常熟悉的人或物。即使中西方“共看明月皆如此”,但其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梳理“月”意象在中西方神话和文艺作品中的寓意来对比中西方文化语境中“月”意象内涵的异同点。以“月”为代表的文化意象的异同反映了中西方历史、社会、价值取向、审美心理的差异。更好的理解中西方文化意象的异与同,对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跨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1]陈才亿.英国诗人笔下的月亮[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2]缪勒.比较神话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王曾才.西方文化要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