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承水
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齐承水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现代性,但是这些经典著作却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思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是建立在哲学思维变革的基础上,并以对资本逻辑的阐释为核心而展开的,其价值旨归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鉴于此,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视角来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维变革、资本逻辑阐释以及价值旨归建构等方面,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哲学意蕴,从而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提供思想酵素。
马克思 现代性 生态文明
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朝着更高的文明形态演进,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发现,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视角来研究生态文明的却不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维变革、资本逻辑阐释以及价值旨归建构等方面,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哲学意蕴,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维变革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哲学思维变革,就体现在马克思对抽象的人以及抽象实践活动转向现实的感性的社会生活语境中。同样,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人脑抽象思辨的产物,而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具体的感性的人以及丰富社会关系中。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语境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维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对主体人的理解,不仅把人看作是感性的、现实的、历史性的,而且还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人。马克思曾经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①马克思分析了人在现实中存在,应该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前提,这是人社会属性的表现。同时,马克思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②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把人看作是处在现实生活的人,而且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人不是固定不变的虚幻存在,而是要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来观察人。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人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自然也会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烙印。马克思曾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③马克思在这里就说明了,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和自觉的活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忽视主体人民的力量,不能从抽象僵化的思维出发,应该积极发挥主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作用。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始终,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一切关系。社会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化和普遍化被创生和创造出来,表现为对一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形态的反映。“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④马克思意在说明,原本狭隘的社会形态会被所谓的资产阶级文明形态所代替,社会关系被创生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马克思启发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生态文明建设的表层关系,即显而易见的社会时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隐藏在感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背后最本真的东西,因为最本质的东西是社会关系最真实的反映。
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下,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问题,归根到底是人自身在社会关系的发展之中出现了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关系并不是抽象思辨的社会关系,而是根植于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物质社会生活之中。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当然也包括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念,自然表现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当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人们必然会和自然形成各种关系,把自然放在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很有必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写到:“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⑥这正是马克思自然观点社会属性的最好表达,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还强调,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人的本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类的整体素质。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表现为感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承认物质实践活动的前提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我们也要承认这一点。马克思曾经就这样讲到:“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⑦这就明确启发我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物质性的基础。马克思的物质实践活动,首先就是表现为满足人的基本生存,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否则,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生态文明建设只会陷入抽象思维的产物。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具理性逐渐膨胀,追求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某些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中,就明确批判了人们由于工具理性的扩张而肆意妄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对自然问题的认识上,不否定人们通过运用自然规律去开发和利用自然,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积蓄力量。只不过,马克思所痛斥的就是人们无休止的欲望,人们的工具理性压制着价值理性,这些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视自然为自身利益谋取的手段,人类中心主义长期占主导地位,那么,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则不可避免。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弘扬价值理性优先,把人们的工具理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始终要明白,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为自身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手段。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本逻辑阐释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笔者认为不仅要看到资本在社会发展当中的贪婪性和破坏性,而且不应该忽视资本的革命性和创新性。对于资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原则。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离不开资本原则的推动,但也不能忽视资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负面作用。首先,资本的革命性和创新性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文章前面,笔者强调过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文生态文明建设两方面。在马克思的现代性语境中,资本促进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的力度,同时也促进了人们自身文明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⑧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表面上是资产阶级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结果,但最根本是资本的力量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力的征服、交通工具的改进等这都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进而推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初,对资本的利用处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时候,能够有力促进自然生态文明和人文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中国正处在历史的转型期,生态文明是我们所追求的更高的文明形态。现如今,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人们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和谐关系的现实需要。马克思关于资本文明面的论述,给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就在于应该科学利用资本的合理性一面,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性保障。总之,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对于资本原则在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应该理性科学对待。
其次,资本的破坏性和贪婪性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就集中在对资本逻辑地批判。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工具理性不断膨胀,人们活动的出发点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生态环境等外在因素只不过是人们捞取利益的手段而已。马克思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中,深刻阐释了资本的历史过程,并揭示了资本的本质。马克思强调,资本不仅表现为物的外观,而且在更深层次资本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人们对资本的崇拜,经历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三种形式。随着资本拜物教的形成,资本家实践活动的唯一目就是获取资本的增值,从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此时的资本家已经是资本的化身,自然界和人自身只不过是资本家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必然的。
资本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负面影响,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有诸多论述。马克思在1876年给恩格斯的信中就这样写道:“我在卡尔斯巴德(这里六个星期没有下雨),从各方面听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是:热死人了!此外还缺水,贴普尔河好像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伐尽,因而造成了一种美妙的情况: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如1872年)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涸。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突飞猛进,大量的有害物资向空气排放,1852年的英国的曼彻斯特首次出现了酸雨现象。人居环境遭到了破坏。”⑨马克思从其自身体验,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人们为了得到资本利益最大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对于人文生态的关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谈到,劳动的异化使得人的东西变成了动物的东西,人所过的生活连动物都不如。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工人想要得到自己的幸福是一种极为奢侈的事情。总之,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人们在资本魔力的迷惑之下,人和自然不是人自身发展的目的,而是满足人们一己私利的手段。
最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扬弃,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为核心而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重要的是对资本进行扬弃。在马克思看来,人成为资本的附庸,主要是资本的魔力迷惑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各种活动都是以资本来衡量,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异化,社会关系也出现了异化。在这种异化思维的影响之下,人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由原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发展,逐渐转变到人类为了自身不可告人的密谋,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异化。异化的思维和异化的手段,使得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紧张。为了扭转这种已经恶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强调对于资本应该积极地扬弃,人类对于资本所发挥的作用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对于资本的利用,要注意资本的适用性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离不开资本的作用,但是对于资本的使用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全部用资本的原则来衡量,该利用资本的地方,一定要发挥资本原则的作用,在一些不能用资本原则来衡量的地方,坚决不能引入资本逻辑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更要坚持资本的适用性原则。不能把发展经济的资本原则原封不动地引入进来。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基础上更高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这两种社会形态的积淀,但同时也不能把工业文明中资本逻辑占主导的思维方式照搬到生态文明当中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人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协调性,注重塑造和培养人们价值理性的养成。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建构
马克思的著作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批判的字眼,但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看法则是辩证的。现代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命题,马克思在无情地批判现代性之时,也不难看出对现代性时代成果的肯定。诚然,马克思对资本地批判戳中了现代性的神经,对于如何拯救现代性,马克思表现出了终极人文关怀。马克思超越现代性的地方,就在于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这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所在。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立足于当下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从而展开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生活的分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不是思想观念决定现实的社会生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就在于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了人间。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从人脑抽象虚幻的思维出发,而是要敢于面对现实。马克思曾经就批判了“所有的德国哲学批判家们都断言: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支配和决定着现实的人,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⑩这足以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现实社会生活所决定。对于今天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
中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生活发展的制约也逐渐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从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不仅是生态文明思想趋向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现实社会生活发展的理论需要。马克思曾指出:“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纵观中国的现实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中,正是由于资本逻辑的统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了,最终导致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本来是自身发展的目的,但是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促使人把自己视为自己生存的手段,正常的人的生活被降低为动物式的生存。概言之,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就是要把人作为真正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把人置于主客体颠倒的尴尬境地;人是自身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人的各项实践活动不受物质利益所牵制。只有这样,人的类本质才能真正实现。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也是致力于这个最终目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更高一级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不论社会环境怎么样变,人依旧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抑制人们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让价值理性有培养和发展的空间。在西方哲学史中,康德第一次提出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实践理性的价值主体就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人有自由自觉地活动的属性,人要有尊严的生活。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实现也是这个意思,不过马克思的最终目标要超越“以人为依赖关系的阶段”和“以物为基础的发展阶段”,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转变思维方式,力求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相协调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139.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0.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
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⑩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J].江海学刊,2006(1).
[3]俞吾金.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4]赵士发.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交往概念研究》(项目编号:Hys2016-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齐承水(1989-),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