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惠
  对联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但中国人喜爱,有些外国人也对此情有独钟。
  1890年光绪皇帝大婚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赠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刻了这样一副对联,很受时人赞赏。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清代嘉庆年间,苏州园林虎丘山有座别墅名叫“抱绿油庄”,据说别墅中有副对联是犹太女子德尔华写的,联曰:
  塔影在波,山光接屋;
  画船人语,晓市花声。
  全联状物写景,画意盎然,读后使人感到非常舒畅。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收到日本友人用汉字写的挽联近十副。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的挽联,从孙中山的主张,到两国的历史渊源,写得合情合理:
  民族民生民权主张,未使生前酬壮志;
  同种同洲同声一哭,不分国界吊英雄。
  鲁迅先生逝世后,著名美国记者斯诺的一副挽联: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洒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深痛哀挽,而且巧妙地嵌入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名。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越南主席胡志明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曾撰写了对联自勉:
  自供清淡精神爽;
  处事从容日月长。
  表现了很高的境界。
  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病逝后,客居我国的越南共产党领导人黄文欢送了一副挽联:
  风流文采永存银幕上;
  音容笑貌常在人心中。
  初读此联,觉得文字简明朴实,细细推敲,其实对偶精巧工整,词无泛设,用字得当,可见黄文欢先生汉学功底匪浅。
  澳大利亚悉尼有一座“中国城”,居住在这里的侨民常以对联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一位澳大利亚商人也学着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德业维新万国衣冠行大道;
  信誉卓著中华文物贯全球。
  看得出是颇有汉字功底。
  朝鲜平壤练光亭有一副朝鲜人撰的对联:
  长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东头点点山。
  此联形象地表达了中朝一衣带水的兄弟情谊。
  言简意赅的楹联,作为中华国粹中的明珠,在海内外,承载了华人太多太多的情感。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它必将受到更多的国际友人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