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对联创作十二法

  • 作者: 对联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404
  • □ 罗增富

      

    一、设色法

    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最感性直观的特征,能直接引起文学画面美感。设色法主要是以颜色词起到全联润色作用,一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所起到的效果。或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举例说明:

      题荣宝斋联(高其佩)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联语中写『软红』『新绿』,以设色手法,描绘诗情画意,却很清新,直切主题荣宝斋书画店。整联读来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的感觉。

      题第一楼联(洪亮吉)

      第一楼边浮大白;

      初三月上荡空青。

      联语中的大白亦指大酒杯。《说苑》:『饮不酹者,浮以大白。』空青谓青色天空。杜甫《不离西阁》:『江云飘素练,石壁断空青。』

      联语清爽流利,气势不凡,有如唐诗的感觉,很切酒楼之名。空青对大白,很巧妙对仗,亦是设色法运用。

      类似的七言对联有郑心一自题『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彭玉麟题江西石钟山梅花厅『长啸一声秋日白;寄怀千古远峰青。』等等。

    二、拟人法

    拟人是诗词联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以人物心情代替风物内容,由此起到文学审美效果。拟人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一如宋祁的词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举例说明:

      自题春联(郑板桥)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此联拟人比喻生动,灵采飞扬。上联与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处的春风是把梳子,柳是美人。下联与老杜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着本质的赞扬。只不过老杜的诗句比较正经,老郑的则有十分欣喜的流露。整联放得开,收得拢,把春风夜雨两种寻常事物用诗意化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得生机十足。『放』字,『梳』字,『瞒』字,『润』字,都恰到好处,体现了力学的美感。

      题自然庵(郑板桥)

      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此联中的山指江苏镇江的焦山,江指长江。上联描写了焦山雨后清新怡人的景象,令人浮想联翩。下联描写了江水倒流,晚潮而至的情景。『回头』的拟人写法很形象,且与『扑面』巧妙相对。此联让人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表达,是为动态画。

      自题(郑板桥)

      种竹似培佳子弟;

      拥书如拜小诸侯。

      周敦颐有爱莲说,老郑则有爱竹说,上联把竹当做子弟或当做儿孙来看待,可见一般。下联则是爱书之道了,拥书如拜小诸侯,可见其读书风趣。

      类似的七言对联有赵文楷题梳妆亭『江光铺白开妆镜;峰影浮青上晓鬟。』阮元题沈阳故宫衍庆宫的摘自白居易《池上竹下作》诗的摘句联衍庆宫『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等等。

    三、距离法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诗词对联中亦常用到此种手段。如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唐李白『月下飞天镜;云中结海楼。』如唐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举例说明:

      无隐精舍(莫友芝)

      入座有情千古月;

      当窗无恙六朝山。

      上联用语新奇,用拟人手法,邀月入座谈心,大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下联造句更见创新意,诗文中用『六朝』之典抒情的句子较多,而莫友芝的『当窗无恙』就不同于一般的借景抒情,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涵义。联语构思立意别有特色,用字炼句,体现了工稳、贴切、新奇。见《古今名胜对联选注》,此联属于时间距离。

      大明湖小沧浪亭(刘凤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联十四个字,就有两对数量词,串组四种富有特色的自然风物。勾画出济南城特有的风光秀美的景观。联语朴实无华,疏朗明快,对仗工整,贴切佳妙,婉丽可诵。见《历代楹联选注》,此联属于空间距离。

      又一村联(李鸿章)

      山椒云气易为雨;

      村落人家总入诗。

      上联写『云行雨施』的自然气象;下联隐含乡村小桥流水炊烟的清幽环境。联语简洁清爽,朴素纯真,平直中有曲径,颇切『又一村』之题。见《古今联语汇选》,此联属于心理距离。

      类似的七言对联有汪炳璈题涵碧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何绍基题成都望江楼吟诗楼『花笺茗椀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椀』同『碗』)陶澍题上海豫园会景楼联『曲槛遥通沧海月;虚檐不隔泖峰云。』等等。

    四、虚实法

    虚实运用在文学中常被理解为光影的叠加错落与心境的流水自然。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在诗词联中多为体现景与情的虚实。即写景是实,抒情、议论是虚。比如五代李煜词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举例说明。

      岳阳楼(陈大纲)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面湖山归眼底』,这正是登临送目的真实感怀。『万家忧乐到心头』,化用自然。联语清雅风致,先景后情,言简而意深。

      常熟虞山昭明太子读书台(胡君复)

      五六月间无暑气;

      百千年后有书声。

      上联实写,下联虚议,实虚结合,联语读来颇有寓意。

      陶潭题安庆大观亭联云:

      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

      联语先议论,后又结合眼前风景,也是虚实结合,给人无限沧桑的感慨。

      类似的七言对联有左宗棠集句题兰州澄清阁联云:『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五、典故法

    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概括,以典谋篇,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因此,需要熟悉历史文学典故。可参考李渔的《笠翁对韵》或一些文学辞典。

      题沈阳故宫保极宫联(王杰)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仿右军书。

      左司句:指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韦应物曾任左司郎中,也任过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以淡雅著称。这里所写『夜雨闲吟』也许是泛指,也许是实指,指作者闲吟韦左司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右军书:指晋代王羲之的书法,王官至右军,故称王右军。『时晴』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也指时令。联语撇开宫殿人事不写,而别立新意,写读诗和学书的快感,既工整,又有意境。见《古今名人对联选注》。

      春联(王文治)

      槐为王氏传家树;

      杏是唐人及第花。

      『槐为』句:化用王氏典故。宋王佑被贬时,在庭院中亲手植三槐树,并说他的后人必有为三公者,后来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朝宰相,时称三槐王氏。后就用三槐为王姓的典故。『杏是』句:化用唐郑谷《曲江红杏》诗句:『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及第花,即杏花。联语化用典事,造句工稳,是富有个性特点的春联。见《中华对联大典》。

      类似的七言对联有刘宗辉题滕王阁『有客临舟怀帝子;何人下榻学陈公。』梁奉直赠人联『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李尧栋题莫愁湖『一片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等等。

    六、对比法

    对比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的修辞手法。通常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对比常用于论述。对比法有比较参照物,一是句中前后自有对比,二是联语上下形成对比。如:

      得月楼(陶澍)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此一联句中对比,如楼、云、池、月,属于对比的物象部分。上下对比如高、小;飞、送。

      类似的七言例子还有笔者写的『池边竹子绿如水;墙后桃花红比砖。』『不问诗中贫与富;相知酒里小还真。』等等。

    七、画面法

    七言成联,画面感强,给人一种视觉的唯美享受,如身临其境,如梦里翩然。这类七言的成联用词清丽,华美。

      山阴石屋在香炉峰之半山,有楹联云:

      花雨欲随岩翠落;

      松风遥傍洞云寒。

      钱塘于谦题,见《小仓山房诗集》。

      江湘岚题啸月台联云:

      月光留客横拦路;

      花影瞒人斜过墙。

      陶然亭(翁方纲)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联语在『幽静』上着墨,『无人到』却『有月来』,这幽静雅致之所,自然是诗人墨客喜欢来此聚会吟咏的好地方。见《北京名胜楹联》。

    八、诗意法

    诗意读来或澎湃激情,或天风振衣,或酒樽尽兴,总之感情强烈,读来很有个性风格。

      拂云楼(左宗棠)

      积石导流趋大海;

      崆峒倚剑上重霄。

      联语用衬托手法,以积石和崆峒山的意境,相衬拂云楼之峻拔。作者借『倚剑上重霄』一展旷怀,表示出自己的雅量和志趣。见《左宗棠楹联辑注》。

      题石钟山观音阁(曾国藩)

      长笛不吹江月落;

      高楼遥吸好云来。

      此联出自《曾文正公手写日记》,记道『北风吹雨,登石钟山观音阁,萧然已有秋意。』此联文辞俱佳,情韵动人,月云悠然,梁恭辰曾评此联若摘自盛唐诗句。

      题苏州沧浪亭联(俞樾)

      短艇得鱼撑月去;

      小轩临水为花开。

      此联既是诗,也是画,写得清新温婉,很符合大家的审美情趣。

    九、词境法

    这个比较好理解,一副对联看来比较唯美,如画如词,给人印象深刻。对联里隐约有词的感觉,就是词境法运用。

      闻人述京师陶然亭联云:

      万荷倒影月痕绿;

      一雨洗秋山骨青。

      大家看这副联,月痕绿,山骨青。很有想象力的词语,有词的清冷之境。再举个例子:

      桃花坞(罗增富)

      画雨当年拖玉径;

      隔花一伞避深春。

      此联主要是下联的词境比较浓,给人优美的凄伤之感。

      词境法七言成联中比较少见,但如果有,都是写得很好的作品。大家以后阅读中可以慢慢体会到。

      山居

      小花不是春风约;

      永夜依然灯影温。

      主要是上句类似词境,所以读来温婉动人。

    十、摘句法

    一般都是写联的作者从自己的诗词作品摘句而来。如:

      林则徐自题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摘自他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彭玉麟联

      冰心耐冷清如许;

      铁骨凝寒老更奇。

      摘自他的《六十贱辰画梅自题之》。

    十一、集句法

    集句法指的是从别人的作品中集句而来。就像前面的集句集词作品一样,总之不是自己写的。

      沧浪亭(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常德王梦湘集句联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阁道回看上苑花。』分别集自王勃《滕王阁序》和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出语实写西山如铸,对语写清故宫亦名隽。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畔,桥上石亭有联云:『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分别集自李白的《山中问答》和晏殊的《无题》,集句恰切题分。

      吴恭亨集句题桃花源高举阁:『山鸟似犹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分别集自陈士本的《探陶洞偶成》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另有阮元题南昌百花洲水心观音亭:『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分别集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亦为佳作。

    十二、通感法

    通感法与衬托法不同,通感法一般都是直接抒发胸臆,不带贬低色彩。衬托法还有先扬后抑,后扬先抑。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联中高士、美人,算是比拟了,但整体作品咏梅花,却是通感的运用。如梅在雪的世界中形象,如梅在月的世界中的形象。

      袁君泉联云:

      石含太古水云气;

      竹带半天风雨声。

      石与水云,竹与风雨,都是通感的运用。

      题浙江省杭州西湖迎翠轩(彭玉麟)

      两岸凉生菰叶雨;

      一亭香透藕花风。

      此联风雅,面对西湖,举目轩外,就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些许菰雨生凉,满是荷叶花香,仿佛有世外桃源之意。联想到作者在战场中的风雨,有如『踏刀丛且兴战歌』,那是种豪情干云的进取壮举。而此联有如『西湖长盼主人回』,完全与世无争,享受着山水之自然美。整联好似置身在西湖的山光水色中游览一样,心坎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新舒适。

      本文标题:对联创作十二法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624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