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对联的字体与色彩探究

  • 作者: 对联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30683
  • □ 黄琳清

      引言:对联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形式,来源于民间传统,但又超脱了一般的世俗生活。它通过简短的篇幅、精悍的文字将深厚的语言内涵浓缩为简练的句子,呈对仗工整的形式特点。这既体现了对联创作的奇妙,又彰显了汉字的博大精深。文章立足对联的字体和色彩,通过梳理对联的内在构成、基本形制,对其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结合汉字字体的类型和对联的演变历程,针对其字体艺术进行剖析;最后通过对联的色彩运用,研究其色彩美。

    一、对联艺术的特点

    (一)文字艺术

    中华汉字文化孕育源远流长的对联艺术,而对联艺术也将汉字的形制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对联的起源来看,方块汉字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汉字有不同的字体,如楷书、隶书、行书等,但是总体形状都是方块式的。这决定了对联形式的规整对称,字体大小基本相同,在对联中占据的空间也大致相同。同时,汉字呈对立排列,每行字体之间都整齐对称,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有一定的比例。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对联可以张贴、悬挂于门框等地方。从对联的文字结构来看,基于汉字的偏旁部首、不同笔画构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联。

    (二)民族性

    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将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精神气魄、优秀品格等凝聚其中。结合对联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无论其外表形式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独特性和民族个性。对联艺术源于无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民族精神面貌通过不同的手法、表现形式寄托其中。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经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洗礼,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拥有更宽广的应用范围。无论是日常小事,还是家国情怀、民族气节等题材,都可以用对联来表达。

    二、对联中的字体艺术

    (一)尚古取法的篆书对联

    篆书对联形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被重视,受到人们的“冷落”,直到清朝的金石学开始才逐步走向兴盛之路。纵观篆书变革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其每一次创新突变都源于尚古取法的优秀品质。明朝晚期,篆书的复兴开始萌芽,对于篆书对联之后的变革创新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于传统的圆润型笔法,晚明时期的篆书对联整体呈轻快灵活的风格,笔画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灵动,既充满笔法力量,又不失生机与灵气。到了清朝时期,由于小学研究的兴起,许多学者将《说文解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学术界掀起了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之风。与此同时,篆书作为该书的字体形制,也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篆书形成苍茫雄浑的字体风格,既有力地表达出对联的旨意,又兼顾了书法的独特个性。

    (二)抒情率直的行草对联

    行书和草书充分展现了中国书法笔法的精深与奥妙,其抒情风格也通过笔法和墨法得到体现。在运用行书或草书写作对联时,书写者的笔法走势会随着个人情绪、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通过不同的点画流动将个人内在状态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整体上看虽然偏离最初的设想,但是仔细回味后又觉合情合理。例如,著名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意味着书法创作的突破与变革,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笔法变换将自身心绪充分表达出来,增加了书法艺术的底蕴和精神厚度。行书与草书凭借其率真抒情的风格特征实现了书法艺术与对联内容的内在结合,充分将书法家的真情实感融入对联中,不仅使书法形式更加生动,而且丰富了对联内容。

    (三)中正庄重的楷书对联

    楷书对联起源于宋朝时期,到了清朝时日益成熟,风格体系逐渐稳定,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风格特征由实用转向清雅,既适用于官方正式场合,也成为民间不同类型对联中常用的字体之一。宋朝时期,楷书对联以实用性为主,主要用途包括春节、婚事、丧葬等,代表性书法风格有颜体、柳体等。颜体笔法流畅,字体圆润浑厚;柳体字形修长、笔势平实,看似普通,实则韵味十足。元朝时期遗存的对联墨宝十分有限,从仅有的书法作品来看,这一时期的楷书对联主要呈恢弘大气的风格特征。明朝初期,楷书风格趋于规整统一,字形大多较为规整方正,缺乏灵气与活力;到了明朝晚期,楷书对联在书法变革的影响下形成更加个性化和艺术特色的风格。例如,傅山的《竹雨茶烟联》在借鉴颜体风格的基础上,又将个人书法风格融入其中,在保持平整的同时,增加笔态变幻。

    三、对联中的色彩美

    (一)增加对联的视觉美

    在对联中运用色彩变化,可以带给读者直观的视觉体验,使他们充分融入对联营造的情境中,深刻感受对联的形态与内容。通过色彩描绘人物肖像,生动形象。例如,对联“关公骑马过赤壁,红!红!红!孝子放羊上雪山,白!白!白!”将关公赤面红脸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白马红缨,银胄锦袍金甲将;玉麟宝带,绯衣象简赤心臣”这副对联通过颜色的对比运用,充分展现了武将的威武与文臣的赤诚。通过色彩描绘景物,绘声绘色。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叶,此中有尧日舜天。”这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莫愁湖的美丽景色。通过色彩描写事物,惟妙惟肖。例如,“青葱绿果应时制,白鳝红茶自古珍”这副对联通过颜色对比,凸显了保鲜对于食物味道的重要性。

    (二)借助色彩抒发情感

    在对联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不仅可以将所要描绘的事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能够将作家内心的情愫充分融入其中,实现表象与情感的统一,增强读者的精神感受。借助色彩,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现实的事物,比如“几阵烟开,野外晓山螺髻绿;一番雨过,溪中春水鸭头青”,借用“青”“绿”生动地描绘了春雨时节野外的美丽景色,借助“螺髻”和“鸭头”对春天的景色进行形象的刻画,将春意和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借助色彩将具体的事物拟人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情感。例如,“‘青水湾’追欢‘黄竹径’,‘白海豚’逗乐‘紫荆花’”这一对联中,多组颜色词将不同类型的事物串联起来,充分表达了作者在中国香港回归之际的喜悦之情。

    (三)运用色彩升华主旨

    色彩可以将事物与情感充分融合在一起,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升华与拓展,进而引导读者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深刻领悟作者的意图。虽然对联可以运用色彩直接进行情感抒发,但是需要借助象征或比喻手法将色彩寄托于其他事物中,才能将情感意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象征手法是指赋予某种色彩以人物的思想情感,借此物以言他物。这一手法的运用源于不同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性含义,如红色象征热烈奔放、蓝色象征理智冷静等。在对联中,同一颜色的象征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例如,白色既可以用来表达对世俗的愤恨鄙视,也可以用在志存高远、严以修身等积极含义的句子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联的发展繁荣与汉字字体、色彩美学息息相关。正是文学艺术的独特性使得对联超越外在的形式特征,具备丰厚的人文内涵。对联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书法、文学等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我们应积极探索、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对联艺术的深厚内涵。

      本文标题:对联的字体与色彩探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7582.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