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论儒家文化对日语敬语的影响
张 静
儒家文化传入日本后,儒家尊卑亲疏重礼等理念对日语敬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日语敬语体系的完善,注重“上下”“内外”关系的日语敬语又反过来对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起到很大作用。发达的日语敬语体系,对日语敬语的学习和运用提出了挑战,了解儒家文化对日语敬语的影响,对学好并自如运用日语敬语大有裨益。
尊卑观 亲疏观 克己复礼
与现代汉语敬语相比日语敬语很发达,具有十分庞杂的语法体系和繁复多样的表达形式,生活和工作中,日语敬语使用频率很高。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是用表敬称谓词来表达尊敬之意,表达听话人和话题人的动作、状态及其所属物的敬辞很少。日语敬语很成系统,不仅有专有的表敬词语,还有使用接头辞或助动词等其他成分与词组合起来表达敬意的语法手段,同时还有专门的表敬句型。汉语和日语敬语的这些显著差异,对于我们的日语敬语学习和汉日敬语互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探讨日语敬语背后的文化因素,研究日本人的人际交往心理,对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日语敬语大有裨益。
一、儒家文化中的尊卑观念对日语敬语的影响
儒家文化自公元5世纪前传入日本后,为维护基本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打好了思想基础。尊卑观念最初源于儒家的“君臣父子”思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君臣思想,他认为在人伦关系中主要是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关系,而这三种关系存在永恒天定的主从关系,君父夫为主,臣子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人伦道德规范,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道德规范的道德准则“五常”。三纲五常确立和维护了封建社会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这种尊卑等级观念反映在语言上,需要对上表示尊敬对己表示谦卑,即“尊人贬己”。日语敬语中就有表达“尊人”的尊敬语和表达“贬己”的自谦语。按照刘金才在《敬语》中的说法,尊敬语是说话人通过抬高听话人或话题人,对听话人或话题人的言行、性质、状态及其所属事物表示恭敬、敬意的表达方式,表现在词汇上如:先生、閣下、貴殿。自谦语是说话人通过贬低自己或己方,谦卑的表达自己或己方及其所属事物的行为、性质、状态,间接的向听话人或自己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达敬意的一种表敬方式,自谦词汇如:拙生、愚妻、家内。
日语中除了用词汇来表示尊敬或自谦,还可以用语法手段来“尊人贬己”。
例1 課長:会議、何時から始まるのか。(简体)
社員:会議は3時から始まります。(郑重体)
例2課長:社長は山下商事の田中部長をご存じですか。(尊敬动词+郑重体)
社長:知っているよ。何か…。(简体)
例1中课长对职员说话是上级对下级,使用简体结句,职员回答课长问题是下级对上级,使用郑重体结句表示尊敬。例2中课长对社长使用了尊他动词加上郑重体的表尊敬语法方式,而社长对下级课长就只使用了简体形式回答。从这两组上下级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日本社会对上下级关系的重视,只要存在上下关系,就一定能从他们的对话中体现出来,即使完全不了解讲话人,也可以从他们的对谈中判断出谁是上级谁是下级。
二、儒家文化中的亲疏观念对日语敬语的影响
儒家文化提倡的“仁”是指“爱人”,而这种“爱”是有等差的爱,是要理智的分析不同关系,对待不同的关系用不同的爱,主张“亲疏有别”“由近及远”的爱。日语敬语除了重视上下关系,还重视亲疏关系,将与自己关系近的、与自己利益相同一方划分进己方的范围内,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为利益共同体,必须一致对外。当上下关系和内外关系同时出现时,优先考虑内外关系,被划为同一组织或范围的内部要采取一致的态度对外。例3 A会社社員:田中社長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尊敬动词+郑重体)
B会社社員:ただいま、社長は席を外しております。
(自谦动词+郑重体)
例4 B会社社長夫人:田中社長はいますか。
(郑重体)
B会社社員:ただいま、社長さんは席を外しておられます。
(尊敬称谓+尊敬动词+郑重体)
例3中A会社的职员用尊敬动词和郑重体的形式提及B社社长,既对B社社长表示尊敬,同时又对B社职员表达了尊敬。B社职员平时在和自己的社长对话或与同社职员谈到社长时一般用的是尊敬语表达形式,但此时在面对外社职员时,社长和自己是同一利益方,被划定在己方范围,是“内”部关系必须采取同一态度对“外”,所以在面对A社职员谈到自己的社长时使用了自谦动词加郑重体的形式,用“贬己尊人”的方式向代表“外”部的A社职员表示尊敬。
例4中B社社长夫人在向职员询问社长时,因为是自己的丈夫所以默认为己方,只用郑重体形式向职员表达礼貌。职员在面对社长夫人谈及社长时,此时从亲疏关系考虑,社长与自己的关系相对于与社长夫人之间的关系要远,社长与社长夫人属于“内”部关系,职员自己被划分在“外”的范围,所以此时职员面对社长夫人谈及社长时,使用了尊敬称谓加尊敬动词再加郑重体的形式向社长及其夫人表达充分的敬意。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儒家亲疏观念对日语敬语的影响,理智判断不同关系间的亲疏远近划分“内”“外”,采取对内表示自谦对外表达尊敬的方式,才符合日本人的交际心理。
三、儒家文化中的克己复礼观念对日语敬语的影响
礼是修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儒家主张的“克己复礼”思想,是修身达仁的最佳方法。“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回》一章,孔子认为人要努力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礼的要求。君子要把握交往的准确尺度,可以亲近与人愉快交往,也可以严肃保持对他人礼貌,审时度势保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对上对外表达尊敬,对内对己表示谦虚,对公对众也要表现出恭谨。日语敬语中有尊敬语、自谦语,还有 “郑重语”和“美化语”,都是用来表示说话人言辞恭顺,彬彬有礼。郑重语又称为“礼貌语”、“恭谨语”是说话人通过郑重地表现话题的事物内容和语句尾部,以向听话人(读者或听众)表示礼貌和尊重的一种敬语表达形式。郑重语词汇如:わたくし、わたくしども、ただいま、先ほど。和尊敬语、自谦语一样,除了有相应的词汇外,还有相应的语法表现形式。如用上述4个例子中用“です”、“ます”表达的郑重体。
美化语是说话人在一些词前加“お”或“ご”,使自己的语言显得优美、柔和,以此向听话人致敬的同时又显得说话人有礼有教养的表达方式。如“お酒”、“お菓子”、“ご意見”。
尊他以致礼,自谦以致礼,郑重恭谨以致礼,美化词语以致礼,可以看出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的重视,随时随地审视周围的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如其分的表达,才是符合“礼”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敬语在日语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以尊卑等级、亲疏有别、克己复礼等儒家思想在敬语中的运用,来平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尺度,达到儒家倡导的“和”即相互友爱,和谐相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重视以礼待人,但像日语敬语这样规则严密,系统完整,使用广泛的敬语体系并不多见,这不得不说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持续渗透的影响。由于汉日敬语体系的差异和不对称性,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日语敬语从来都是难点和重点。从文化背景上理解儒家思想对日语敬语的影响,把握好说话人、听话人、话题人之间的上下、内外关系,根据谈话的场合,选择符合日本人交际心理的敬语表现,是学好并自如地运用日语敬语,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中营造尊敬气氛,沟通互相尊重的友好心灵的关键所在。
[1]闫惠,闫寒.儒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
[2]潘畅和.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价值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刘金才.敬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4]卢万才.现代日语敬语[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佐藤亨(日).汉日敬语的比较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6.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
张静(1983-),女,陕西周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