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龙
关于高校课程选择权的几点思考
曹海龙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方式,依旧沿袭前苏联的专业教育,一个学生,一旦在高考志愿上填报了某个专业,那么,他的大学课程基本就固定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效率很高,造就人才的标准化程度极高,适合工业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非常全面,千人一面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高校应当把课程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高校课程 选择权 大学生
几乎每个大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课堂上学生们闷声不语,神情貌似梦游,课后私下交流却发现学生们思想活跃,各个生龙活虎。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也许这并非老师的错,老师们都很努力地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将毕生所学的知识倾囊相授,毫不吝啬。然而,怎样的谆谆教导都无法拯救学生们毫无兴趣的抵触心理。作为老师,你可以逼着学生写作业,也可以强迫学生上课签到,但你无法逼着他产生兴趣。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我国高校的课程选择权进行分析。
一、高校课程设置的决定权归学校所造成的影响
(一)由学校决定学生学什么的合理性1、招生制度的影响
我国大学招生主要采取国家统招的方式,那么,学生在报考学校时就凭借其高考成绩选定了不同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有一定差别,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成绩相差很大,所以,学生在大学学习不同专业的初始代价不同,按照默认约定,学校也应提供相应专业的课程供学生学习。
2、专业不同,学费也不同
目前,我国学校按照学生的专业以学年为单位收取学费,如果由学生自己选择课程的话,那些学习成本较高的专业和成本较低的专业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大家都去选择成本高的课程,学校的办学经费就会出现赤字,但是,革新学费收取标准并非一个学校能决定的。
(二)由学校决定学生学什么造成的危害
1、学生没有自主权,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在我国,一个大学生要学什么在入校的那天就决定了,但是,学生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速度各不相同,不能在入学之前就决定其所学课程。大学应当是学生发现自己的一个场所,这个发现过程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但是,我们的课程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步伐一致,忽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不高。
2、学生的全面发展受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下降
每个学生的地域不同,家庭不同,兴趣点自然不会相同,但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出于制度惰性,认为学生就应该学习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如此一来,千人一面的课程安排会造成学生全面发展受阻,而且,学校课程本身就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学生一味地按照学校课程安排进行学习就会很难适应社会。
二、完全交由学生决定课程设置的可能性
(一)欧美的积分制学习,其实就是由学生来决定自己的学习课程在欧美国家,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强,他们可以决定自己学习什么课程,什么时候学习,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手。只要学生完成了相关的课程的考试,取得学分,就可以毕业授予相关的学位。聪明、勤奋的学生,四年里可以拿到两个学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花五六年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达到要求再毕业。
(二)出现学生无法选择以及逃避学习的概率下降
我国父母包办的家庭教育和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从小就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我决断的能力,但是,工作之后所遇到的大事小情都必须自己决定,那么,大学四年正好给学生们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高校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参考课程,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爱好或者未来的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无法选择以及逃避学习的概率自然会下降。
三、学生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优势
(一)学校专业特性不明显,学生个人专业能力会更强专业特性明显不明显不是学校课程设置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所学的知识决定。只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定位,学校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他们自然会让自己的某些专业特长更加突出,学生个人的专业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学校不能代替学生做出本应由学生做出的决定。
(二)人才适应性更强,更具有创新性
“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我们古人的智慧。然而,现在的学生大都被专业所束缚,理工科学生没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和人文关怀几乎一无所知;人文科学学生科学素养极差,对现代化社会的运行规律基本一窍不通。只有打破专业的束缚,学生才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才能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不断创新,为社会发展增砖添瓦。
(三)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创新能力要求更高
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学校也不例外,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创新。因为没有推动力,我国目前的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以前的模式,几乎没有引进新兴的课程。如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话,那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课程就会被淘汰,学校也会被迫推出更好更新的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
[1]许艺馨,林永柏.大学生课程选择权及保障措施论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32~136.
[2]王郢.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需要得到切实尊重[N].中国教育报,2014-04-28(002).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曹海龙,男,汉族,陕西乾县人,硕士研究生,商洛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