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鹏 陈国生
地方高校职业能力培养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协同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
——以湘南高校为例
杨仕鹏 陈国生
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在于要明确高校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造就一批“应用型技术性人才”,湘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成为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体。在学校和企业这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都不相同的条件下,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工作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不同用人单位、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岗位要求下具有全面技能素质、创新能力、能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湘南地区 地方高校转型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职业能力
一、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层面的职业能力培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地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促进高校特色办学,建立和完善高校分类体系,实行科学分类的管理。这一系列决定和措施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也日益膨胀。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成为大众教育。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但是从长远看来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办学同质化、与市场需求脱钩、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等问题不但阻碍着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目前湘南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期,工作岗位需求的技术规格也逐步提高,但是能够达到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却逐年减少。因此,社会迫切需求大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按照地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以就业为着力点,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国家从战略层面出发,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好准备。为了促进湘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湘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以,湘南地方高校转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二、湘南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能力应包括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发展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其中职业适应能力又可分为普通职业适应性和特殊职业适应性两大类。普通职业适应性是指地方高校毕业生从事普通职业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特殊职业适应性地方高校毕业生从事特殊行业或特殊岗位应具备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素质。职业适应性不仅是职业的基本准入条件,也是保证工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必要条件。职业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善于发现创新机会与抓住创新机会并取得创新成果一种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发展能力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湘南高校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湘南地方高校教育结构与湘南地区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不符
近年来湘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产业已经成为湘南地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升级,导致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某些传统热门的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渐显颓势,某些传统生产领域也逐渐萎缩。但是某些地方高校没有敏感地感知到这些变化,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进行教育,仍然没有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进行更新,导致许多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产生了错位现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随之降低。
(二)湘南企业与地方高校沟通渠道缺乏、沟通不畅
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的有效沟通是保证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方法。首先是人才需求“质”的方面:企业需要什么专业、拥有哪些技能、达到什么标准的人才。其次是“量”的方面:不同企业需求同一专业人才的数量。“质”和“量”两方面沟通不畅导致某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准确。人才培养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地方高校和企业应该加强沟通渠道的建设,及时交流教育信息和需求信息。
(三)许多高校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都存在着错误的就业观念,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成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慢慢成长。
(四)高校毕业生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该项原因是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最主要的还是地方高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工作岗位经验缺乏。这其中有地方高校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地方高校的原因前面已经部分提到,现在就学生自身的原因加以讨论。首先,由于高校的教育环境相对宽松,相应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部分大学生却缺乏自律意思,放松了对自己的管理。不仅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荒废了学业,还缺乏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样也必然会导致毕业之后面临失业的问题。其次,由于地方高校的教学安排,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接触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学校的实训课程也还是停留在计算机模拟操作的阶段。这种传统的传道授业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用人单位而言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
(一)校企联合带薪实习计划校企联合带薪实习计划项目是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为前提,以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为目的,采取明确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该计划首先要得到政府部门包括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校企联合带薪实习最终能够实现高校、学生、企业的“三赢”。目前校企联合带薪实习计划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相互委托培训。高校根据学生培养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工作经验相对较少的学生委托联合培训中心进行带薪实习。企业根据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委托学校对理论知识较为缺乏的学生再进行岗前理论知识培训。这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动态平衡发展,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委托培训。二是企业定向班。在学生入学时,由联合培训中心组建企业定向班。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面试初选。进入定向班的学生由企业向联合培训中心提出培训要求和技能标准。联合培训中心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学生的最终毕业由学校的毕业考核与企业的考核共同决定,学生的毕业考核与企业的选录考核同步进行。三是自主选择培养。这种方式较为自由,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殊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学生的专业并没有特别要求,只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即可。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优势选择企业的培训。自主选择培养为双向选择培养,一旦学生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学生通过毕业考核后即可被该企业正式录取。
SLC22A1和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 邓 伟等(15):2100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基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基本方式,以地方高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为基点,通过地方高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校企联合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案,并且学生在通过考核毕业后可直接到签约企业正式上岗的培养模式。以湖南工学院为例:该校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不断扩大校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占有较大部分。
(三)“3+1”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四年高等教育,三年在学校组织进行,一年在企业组织进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按时间段划分。首先前三年学生在学校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为辅。学生在企业学习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以完成与具体工作实践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为辅。在顶岗实习的一年中学生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管理,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在企业中不仅会学到基本的工作技能,还会受到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与“行”皆佳的人才。
(四)“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工学交替”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一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的划分,将一个学年划分为三个学期。其中有两个学期在校参加理论与基础技能学习,一个学期到企业接受岗位专业培训并且参加实际工作。这种方案是学生在学校理论和基础技能学习与到企业参加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形式。高校选择“工学交替”培养方案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理论与基础技能教育要与学生的工作实践相衔接,在企业的工作实践要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2)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念,因为学生有1/3的时间是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对“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达到目的。(3)“工学交替”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地方高校选择合作的企业也相当重要。选择的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在行业内能达到较先进的水平。而且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有相当强的合作意愿,具有良好的人才意识。这样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基于职业能力湘南高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锻炼和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越强,就意味着在企业职位竞争中的优势就越大,成功被企业录取的几率就越大。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无可厚非,但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而不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无异于“岸上学游泳”和“纸上谈兵”。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企业的岗位技能实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二)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一般企业在正式录取员工之前都会对求职者进行职业适应性的测评。以期对求职者做出合理的定位,为工作岗位寻找最佳的工作人员。地方高校的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被企业认可,在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于学校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初步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为正式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社会进步的力量在于创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创新,同样企业的发展也依靠创新。地方高校是创新主力军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地方高校为创新做贡献方式的之一。但是地方高校受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局限性,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作用有限。而企业拥有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动机和潜力,而且企业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所以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种完美的搭配。
[1]赵晓军,陈国生,张瀚文,彭文武,蔡琴,罗歆,肖璨.大湘南示范区承接转移的产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3(12):130~134.
[2]陈玲.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09):105.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我省推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协同机制研究》(编号:11)和《转型背景下湖南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标准体系研究》(编号:21)。
杨仕鹏(199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陈国生(1965-),男,湖南衡阳人,博士,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