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671
  • 詹佰霖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詹佰霖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中小学积极推进公民教育,既是我国构建民主法制的文明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又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转型时期提升公民意识、培养和造就我国现代和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迫切需要。

      公民教育 研究现状 研究对策

      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公民教育作为现代公民的最核心素质,也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在我国逐渐被教育者研究及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建设中,推进公民教育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梦”的全面实现也需要不断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优秀人才来实践。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后备力量,在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具备民主法治意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所以,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公民教育的概述

    公民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合格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总的来说,就是在现代社会中,为培养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所需要的各类知识的教育。

    二、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成长,意识的培养都起到关键作用,在公民教育实施中可以有效培养未来公民所需的态度、知识、技能。在我国,根据我国实现“中国梦”培养优秀的人才目标要求,大部分学校都认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在在学校中传授和践行公民教育,很多学校形成了重点扶持,已经达到了学科示范基地的高层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也成为大部分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本知识传授后紧密联系实践,让学生感受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后再回归课本知识。学校里初步形成了公民教育的教师团队,注重教师团队发展和团队建设。

      (二)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问题

      1、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到

      部分学校教师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没有形成对公民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没有深层次研究和解读公民教育,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树立形象、获得奖励,或者对公民教育简单的理解为以一种活动,片面的理解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对公民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认为学校耽误学生课程等偏差。

      2、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充分

      目前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载体包括社会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这些内容中包含了很多公民教育的因子,但是在系统的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构成上却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公民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学校也没有对于教材的统一编写和规定,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对于重难点的把握有时不能准确掌握。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上没有与时俱进,往往是脱节的,因此,对于中小学公民教育发展而言,不仅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要面对外在的挑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以尝试通过对目标与内容体系进行建构与完善,在学校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作出实质贡献。将公民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

      3、公民教育的实施形式单一

      在传统教育中,灌输教育是教育常用的教育手段,而公民教育通常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实践,因此,公民教育的灌输手段往往是背诵记忆,并且为了配合应试教育考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考试背诵的方式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没有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制,学校难以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

      (三)影响因素

      学校是践行公民教育的主要场地,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却遇到种种困难。这种困难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自身社会三个方面。

      1、家庭对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

      学生自身受年龄的限制,很多学生能力还未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小学生居多。更多的情况是家长对于小学生的阻力,使得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无论是自身还是来自家长都困难重重。而在中学,学校和老师是否支持是中学生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学生本身课程负担较重,没有精力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家长对于这种类型的时间活动不支持,认为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2、学校对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

      首先,学校环境对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团体是否专业,学生整个环境氛围的营造,学校氛围的影响,还有课本知识的深浅多少都是影响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因素。其次,学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公民教育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不够专业。再次,学校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不仅仅是学校在教育制度上没有统一详细的规定,对于教师的管理也没有详细的规定。

      3、社会对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

      由于公民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社会各界对公民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教育部门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实施和评价公民教育的效果,并且没有切合网络的宣传力度,加之媒体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没有完整的体系,得不到正确的教育,所以大众对公民教育的认可力度是非常薄弱的。

    三、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对策

    (一)提升认识水平

      学校要建立完备的教师团队。设有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监督和检测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要增加教育的课时和课程设置,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除此之外,还应派教师出国学习,国外的公民教育相较于我国来说发展较为完善,在学习交流之后,更加有利于对我国公民教育内容的健全。教育部门制定完备的政策来为公民教育提供保障支持。

      (二)丰富课程内容

      加快课程教育内容的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上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学校要积极组织骨干教师来编写教材,编写适合学校发展的、适合不同年级的公民教育校本教材,进一步丰富公民教育的课程资源,使学校在公民教育活动中有亮点、有特色,以供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体化公民教育课程之用。并且要将公民教育纳入到课程当中,学校设置专门的课程来提高重视力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将公民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结合校园环境,做好校园宣传。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将课程教育与实践活动想结合,运用鲜活的实例,向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公民知识和公民技能教育,让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感知中,明白其中的道理,逐步提高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在国旗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增加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延伸到校外去,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四)建立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要评价老师、评价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学生自身也要进行评价,激励大家参与到公民教育中来。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公民教育的效果十分关键。要积极探索对学校、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公民教育实施成效的评价办法和细则,逐步构建以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可操作的发展性公民教育评价体系。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刘作建.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4]王东號.关于公民教育基础问题及基本内涵的思考[J].中州学刊,2006(04).

      [5]于希勇.我在·我思·我言:当代公民教育的进路[J].浙江教育科学,2007(3).

      [6]李帆.研究与开展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J].人民教育,2008(18).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詹佰霖(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在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标题: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325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