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关于‘?’和‘??’的意义及异形态问题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166
  • 崔 超

      关于‘?’和‘??’的意义及异形态问题

      崔 超

      ‘?’的基本意义是‘??’,‘??’的基本意义,首先意义不一致,而且分布上不具备互补性,所以明显这对形态素不是异形态。并确信异形态是形态论范畴的概念,不能够扩展到语法论,统词论或者活用论上来。

      ‘?’ ‘??’ 异形态 意义 互补性分布

    一、异形态的概念及范畴

    在韩语中,由于音韵论上的制约或者形态论上的制约,形态素通常是各种异形态的集合。(???,1986)所以形态素的各个异形态具有相同的意义,在分布上也是相附相补的。比如主格助词 ‘?’和‘?’, 补助词 ‘?’和 ‘?’,这是大家熟知的异形态。但是有的观点认为与格助词‘?’和‘??’ 在分布上也是互补性的,意义非常相似,所以也是异形态。比如‘?? ?? ?????(给孩子水吧)’和‘??? ?? ???(浇花吧)’中出现的‘?’和‘??’,‘?’和无感情事物结合,‘??’和有感情事物结合,单从这一点来它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异形态也是合理的。不过有情物和无情物能否满足异形态互补性的分布条件还有待确认。因为有情物和无情物的概念既不属于音韵论也不属于形态论,而是属于语法论的范畴。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这种情况可以作为语法条件下的异形态交替。问题是如果按这样发展的话,异形态条件是不是也可以扩展到意义论,乃至活用论。所以本稿将通过分析‘?’和‘??’的意义以及异形态及异形态的交替分布,探讨‘?’和‘??’是否可以看做是异形态。

    二、‘?’和‘??’的作用

    先来看一下标准国语大词典上关于‘?’和‘??’的解释。

      (1)?04「??」(助词)

      (?? ?? ??)(添加在体词后面)

      「1」??? ??? ????? ???? ? ??.

      (表示处所的副词格助词)

      「2」??? ??? ????? ???? ? ??.

      (表示时间的副词格助词)

      「3」??? ?? ??? ????? ???? ???.

      (表示方向的副词格助词)

      「4」??? ??? ????? ???? ? ??.

      (表示原因的副词格助词)

      「5」??? ?? ???? ???? ?? ???????? ???? ? ??.(表示对象的副词格助词)

      ??「??」(助词)

      (???? ?? ??? ???? ?? ????)(添加在表示动物或人的体词后面)

      「1」???? ??? ??? ???? ? ??.?? ??? ???? ??? ????.

      (表示一定范围的格助词,表现出某物的所属或者位置)

      「2」?? ??? ??? ??? ???? ? ??.

      (表示行为涉及到的对象的格助词)

      「3」?? ??? ???? ???? ???? ???.

      (表示引起行为的对象的格助词)

      如1中所示,助词‘?’体现了处所,时间,方向,原因以及引起行为的对象在句子中做状语成分,所以可以确认为副词格助词。和‘?’相比,‘??’的解释中特别指出添加在‘人或者动物的后面。比较词典里‘?’和‘??’的解释项目,虽然都可以分析为副词格助词,但在细分项目里既有相同的解释项也有不同的解释项,而且不同项多于相同项。

      ???(2007)中提到‘?’和‘??’属于意义论上的格助词,而不是语法论上的格助词,‘?’和‘??’属于副词格助词是没有疑问的,所以需要确认它们的本质意义是什么。以下根据标准国语大辞典中列举的解释项目来分析其本质意义。

    三、‘?’和‘??’的本质意义

    (一)‘?’的意义

    (2)?. ?? ??? ??? ????? ???????.(因为大风,昨天晚上树倒在了地上)

      ?.?? ?? ???.(用水洗手)

      ?.??? ?? ???.(用火烧纸)

      ???(1982)中指出(2 ?)中‘?’前的体词分别具有?时间,?原因,?处所的意义,‘?’赋予这些体词时间格,原因格,处格的成分意义。(2?.?)中具有手段或工具的意义,所以赋予道具格的成分意义。但是所谓的时间,原因,处所以及道具的意义并不在于‘?’,而在于前面的体词。另外有人指出时间格和原因格的意义并不受动词的影响,但是处格却可以根据动词的影响分为与格,处所格,到达格等。如4中例句所示。

      (3)?. ??? ?? ??.(阿英在家)

      ?. ??? ??? ???.(木匠上了屋顶)

      ?. ???? ?? ?? ???.

      (孩子们往水里仍石头)

      ?. ??? ??? ??? ???.(在纸上画画)

      ?. ????? ??? ??? ???.

      (我国三面环海)

      ?. ? ??? ? ??? ???.

      (以我的能力,这个问题很难)

      ?.? ??? ? ?? ?? ?? ??? ??.

      (这个手套我戴小,阿英戴小)

      (3?,?,?)中分别表示,行动所向的处所,动作到达的处所。所以在表示存在点或者到达点的体词后面添加助词‘?’,表达出体词所具备的意义。在(3?)中说‘纸’是画家画画的地方,好像也没什么问题。(3?)‘??????(面向大海)’中‘大海’是视线朝向或者到达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场所,(3?)中把‘能力’理解为场所有点难度。???(1982)指出(3?)中‘?’的具有空间性背景的意义。

      根据???(1982)(3?)是具体的空间背景(3?)是抽象的空间背景,但是(3?)中手套的大小需要从某个角度或立场去判断,这个角度和立场可以看作是抽象的场所。所以(3?)中手套戴在‘我的手’这个地方我们觉得大,(3?)中从‘我的能力’这个立场,也就是场所来看‘问题是难的’所以笔者认为 ???(1982)中提到的‘?’的存在点,到达点,空间背景的意义都可以统一起来,不管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能理解为‘处所’的意义。

      下面来看一下所谓的时间格,原因格,工具格的意义。仍然用例句(2 ?)。

      (2 ?) ?? ??? ??? ????? ???????.

      (2?)中‘??在晚上’中‘?’赋予‘?’时间状语的意义,如果把时间比喻成一个连续体,‘?晚上’就是时间连续体中的一个点,所以从空间的角度去看时间的话,‘?晚上’也可以看作一个处所或者位置点。笔者认为空间上的处所是具体的,时间上的处所是抽象的。‘????风雨中’也是可以理解为‘树处在风雨的环境中’,即这里的原因格可以看作是处在某种情况或者环境中,环境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抽象的处所。所以不管是时间还是原因格都可以统一到处所的意义上来。

      现在来看一下(2)中提到的道具格助词。

      (2)?.?? ?? ???.(用水洗手)

      ?.??? ?? ???.(用火烧纸)

      韩国语中作为道具格助词另外有‘?’。下面我们互换一下看。

      (2)’ ?. ?? ?? ???.(用水洗手)

      ?. ??? ?? ???.(用火烧纸)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2)中像使用工具那样用水或者火,水和火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2)中水和火好像是固定的,而手和纸是动的并且移动到水和火的位置去完成‘洗’和‘烧’的动作。所以可以理解为这两个动作在‘水’和‘火’这两个抽象的处所完成。

      综上所述,‘?’的基本意义可以理解为‘处所’,这里没有言及‘?’作为与格助词的意义。这是和‘??’在异形态问题上最相似的一点,所以放在第4节去看。

    (二)‘??’的意义

    (5) ?. ?? ???? ?? ???.

      ?. ???? ?? ??.

      ?. ??? ????? ????......

      ???(1984)指出(5)中分别为授予对象,对话对象,表态对象,所以‘??’主要反映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的意义在于体现出先行体词是后行谓语的对象,所以可以赋予‘??’‘对象’的意义。

      (6)?. ? ?? ??? ??.(那些钱在我这儿)

      ?. ??? ??? ??.(我有错)

      标准韩语大辞典中关于‘??’的解释有一项是 ‘表示某物的所属或者位置’。也就是说(6)中钱和错误存在于或者说属于‘我’。对此笔者认为‘?我’完全可以看作所属于的对象。

      (7) ?. ???? ??? ??.(接受检查)

      ?. ????? ???.(挨爸爸揍)

      (7)中出现的动词‘接受’‘挨’是受动性动词,所以既然有受动对象,肯定有施动对象。即(7)中‘医生’和‘爸爸’正是引起‘接受’‘挨揍’这两个受动性行为的对象。同样,在被动句和能动句 中‘??’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引起被动的对象或者使动的对象。

      所以到此为止关于‘??’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对象’,添加在体词后面,从意义论上看表现出各种意义的对象,统词论上看属于副词格助词。

    四、‘?’? ‘??’? ??

    ‘?’和‘??’都是使用在体词后面的助词,一般情况下‘?’和无情物连用,‘??’和有情物连用。标准国语大辞典中特别指出‘??’要使用在人或动物等有情物的后面。比如前面提到过‘?? ?? ?????(给孩子水吧)’和‘??? ?? ???(浇花吧)’中出现的‘?’和‘??’,有观点认为除了有情物和无情物的区别外没有其他异处,但是前文分析过,‘?’和‘??’在意义上是有差异的,所以这两个句子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这两个句子中‘??’体现出‘对象’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

      (8)???? ?? ??.

      ????? ?? ??.

      (9)??? ?? ??.

      (9)中在‘花盆’后添加 ‘?’,使‘花盆’具备‘处所’的意义,后行谓语‘给’取‘视线和肢体向某个地方’(标准国语大辞典)的意义,‘花盆’即为动作主拿着水所向的地方,自然具备了处所的性质,这一点在统词论和意义论上是一致的。

      (8?)和(9)具备相同的统词构造。‘??’都可以解释为视线和肢体向某个地方’(标准国语大辞典)的意义,‘?’添加在‘??’后面使得花草具备这种统词特性。所以其实并不是先行体词选择助词而是句子的统词结构和意义结构选择了助词。(8?)和(8?)中‘?’和‘??’的使用不是因为无情物和有情物的区别,而是为了赋予‘??’和‘??’‘处所’和‘对象’的意义而选择分别使用‘?’和‘??’。如此我们确认了‘?’和‘??’?的意义是不同的。

      下面来看一下‘?’和‘??’在使用分布上的互补性. ???(2003)中已经指出‘?’和 ‘??’互补性分布上存在的问题。

      (10)?. ??? ??? ?? ???.

      (大家都迎敌而战)

      ?. ?? ???? ???? ?? ????.

      (他被一拥而上的人们撞倒了)

      ?. ??? ???? ?? ???.

      (大家都迎敌而战)

      ?. ?? ???? ????? ?? ????.

      (他被一拥而上的人们撞倒了)

      (10)明显说明‘?’和‘??’在分布上不成互补性,所以两个形态素也称不上异形态。所以(8)说明‘?’‘??’的分布不是由有情性而决定的,(10)也说明‘?’也并不仅仅用于无情物上。这两点充分明‘?’和 ‘??’在分布上也不具备互补性。

      ???(2003)在(8)中这两个形态素和动词‘给’结合的时候,动词‘给’相上是不同的。但也有???(2007)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11) ?. ??? ?? ??? ???.

      (哲秀给地施肥)

      ?. ??? ???? ?? ???.(哲秀给英姬书)???(2003)中指出(11?)和 (11?)的区别不仅仅存在于‘??’动词相上,间接宾语项在意义上也存在区别。即‘??(地)’取到达点之意,而‘????(英姬)’取受惠者之意。这和本稿前文中主张的‘?’的基本意义是‘??’,‘??’的基本意义是对象这一点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又回到了意义面上了。

      笔者认为异形态的条件中首先要考虑意义,然后考虑使用分布。最后再看分布上具备互补性才能称作异形态。如果意义上存在区别,分布上的互补性也没有意义。

      最后说一下所谓无情物和有情物能否作为分布互补性的条件的问题,‘?’和‘??’不存在音韵或者形态上的异形态,所以有人认为可以看作是语法论上的异形态。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和‘?’的意义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根据‘??’的性别在使用分布上也是互补的,是不是也可以看作异形态呢?当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异形态是形态论范畴的概念,不能够扩展到语法论,统词论或者活用论上来,否则整个语言体系都要发生变化了。

    五、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本稿认为‘?’的基本意义是‘??’,‘??’的基本意义,首先意义不一致,而且分布上不具备互补性,所以明显这对形态素不是异形态。并确信异形态是形态论范畴的概念,不能够扩展到语法论,统词论或者活用论上来。

      [1]???.??? ??? ??????[J].????,2007,24(1).

      [2]???.‘?’‘??’‘?’? ??? ?? ???[J].??????,2007:43.

      [3]???.???? ??? ???[J].???,2000(71).[4]???.?? ???? ???? ?? ??[J].????,1997(15).

      [5]???.???? ??? ??? ??? ??[J].??,1986:193.

      [6]???.????? ?? ??? -???,??? ??????? ????-[J].先清语文,1977,l8(1).

      [7]???.??‘?’? ??[J].??????,1982(l7).

      [8]???.????{?}{??}? ??? ? ????[J].?????,1984(l3).

      [9]???.?? ?? ??? ?? ??[J].??,1981(173):174.

      [10]???.??? ‘?’? ??? ‘??’[J].??????,1983,l8(1).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崔超(1985-),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韩国国语语法。

      本文标题:关于‘?’和‘??’的意义及异形态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400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