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花艳 张楚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陈花艳 张楚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也是中国教育的基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对于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全面发展,涵养大学生人格修养,助推独立学院“成人”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独立学院 文化素质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适应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积极探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导致与母体学校相比较为滞后,再加之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弱化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运行机制以及生源结构的客观因素,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和实践检验,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有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促成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另外,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社会现象,独立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有责任根据生源特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独立学院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整个成才教育的主要内容,占据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是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精髓,结合本校的兴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学选讲》等相关课程,精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价值引导。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凸显传统文化精髓,并且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以确保教学效果。(二)在独立学院广泛倡导阅读中国优秀文化典籍汲取养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更迭中不断丰富创新,并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保留下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认知中国历史、汲取思想智慧都提供了有力借鉴。因此,独立学院需大力丰富图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馆藏,为学生阅读提供资源保障。另外,在全校范围内定期邀请文化学者、专家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学生晚自习时间、发挥学生读书会等社团的积极作用进行名著导读、心得交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构筑人文精神、完善自身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独立学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改善,结合独立学院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凝练学校校训、校歌和行为规范等。从设立校园文化广场,肃立中外先贤雕像、先贤语录碑等人文景点;从赋予校园绿植、道路名称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改善育人环境。(四)加强传统文化交流及实践活动
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升与学校自身文化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校外的广泛交流和文化实践。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独立学院积极鼓励大学生充分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内涵、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实践交流中不断探索汲取传统文化新养分,从而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认知。独立学院立足区域文化主动加强与周边文化机构的互动交流。比如,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拜谒祭奠先贤;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名胜、先贤故里等参观交流。通过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五)重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节日习俗的重塑来进行文化基因的传承。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足够重视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赋予传统节日习俗与内容庄严的仪式感和敬畏感,在保护中国优秀传统的同时,对同学进行思想启迪与价值引导实现育人的思想。三、意义
(一)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全面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扩充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至关重要。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完善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二)涵养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格修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格修养,主张通过自身心性修养和道德践履达到至善至美的人格境界。正如《大学》开篇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北宋大儒张载也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自律、人格修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修身为本,修身是实现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修身,其实就是修养身心,通过存心养性来实现自我完善。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存在思想意识混乱、心理浮躁不安等现象,急需以德修身、修身为本的思想引导,明确自己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
慎独自律,提高自身修养。《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既是修身的方法,也是修身的境界,要求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意志力,不为外在环境所左右。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大学生做到“不欺暗室”、“防微杜渐”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自强不息,磨练刚健有为的品格。尚志自强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需要以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为前提,横渠四句就饱含张载为学的目标和志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说明磨练意志的重要性。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临厉害,遇事变”所以需要树立坚定的意志,自强不息才能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学业事业的成功。
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把“诚”看成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其知行合一、见贤思齐、反求诸己、迁善改过等思想智慧对于培养大学生品格,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助推独立学院“成人”教育
此处所讲的“成人”教育并非成人教育形式,而是指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道德意识和价值追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从“成人”、成才两个方面入手,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源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独立学院教育理念相结合,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和依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孝亲敬长、崇尚君子人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给出了符合人性理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处世原则等,作为丰富和完善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独立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四)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新。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本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敬重的态度,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萃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当代解读,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总之,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不断探索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3]王佳,王长坤,苏文航.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探析[J].学理论,2013(14).
[4]周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5(8).
[5]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本文系西安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专项)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独立学院发展的价值研究——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6XD05。
陈花艳(1983-),女,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先秦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