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礼貌原则在网络常用语气助词中的语用功能体现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995
  • 冯双艺

      礼貌原则在网络常用语气助词中的语用功能体现

      冯双艺

      网络语气词“哒”、“哈”、“滴”、“嘛”、“撒”大量出现在现代人的对话中,其目的为了使得对话更加委婉,具有亲和力。而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话语使用者的心理更体现了礼貌原则。在某种从程度上,网络常用语气助词也是一种新型的礼貌标记语。

      礼貌原则 网络语气词 礼貌标记语

    一、礼貌原则

    著名的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礼貌原则,作为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的补充。利奇认为,正常情况下,交际双方在交流时,都会有意识地选择礼貌的语言。因此,多数较为礼貌的语言会有一定的隐晦,不够直接。人们在违反合作原则时,同时是为了遵守礼貌原则,使得谈话更加委婉。他将礼貌原则分为六类:

      第一类:得体准则,即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第二类:慷慨准则,即尽量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第三类:赞誉准则,即尽量多表达对他人的赞赏。第四类:谦逊准则,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扬。

      第五类:一致准则,即尽量保持与对方立场一致。

      第六类:同情准则,即增加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一致。

      礼貌原则关注到了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尊重对方的言语权和维护对方的利益。对于交际双方来说,一个成功的会话,必然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因此,要达到言语的和谐,就要遵守礼貌原则。

    二、网络常用语气词与礼貌原则

    网络常用语气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出现的种类较多,以下将对典型的五个句尾语气词进行分析。

      第一,“哈”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笑声拟声词“哈哈”,一般不做句尾语气词。但是在网络常用语气词中,“哈”则经常出现,且拥有较多的使用者。“哈”带有比较浓郁的方言色彩,许多研究者纷纷探究其特点和功能,如:北京方言、四川方言、湖北利川方言。“哈”一词一直都不属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但是却一直以语气词的身份存在于方言中。然而,近年来,“哈”逐渐在网络聊天中流行起来,并充当了语气词。

      例如:甲:我还有事。

      乙:那我先走了。

      作为对甲语言的回复,乙的句尾没有任何语气词,所以单看文字,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1)甲有事,乙很生气,所以表示愤怒且要离开。

      (2)甲有事,乙很遗憾,所以表示伤心且要离开。

      (3)甲有事,乙很体谅,所以表示理解且要离开。

      甲看到文字后,如果理解成第一种情况,那么这次聊天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从而造成关系紧张,交际不畅等情况;如果理解为第二种情况,那么乙无形中就增加了甲的内心愧疚感,使得双方发生小摩擦;如果理解成第三种情况,那么甲乙关系可以继续维持,且聊天较顺畅,没有产生言语误解。

      但是,一旦加上网络语气词“哈”,就不会产生以上歧义:

      甲:我还有事。

      乙:那我先走了哈。

      甲说自己还有事,乙看到后,用“哈”作为句尾语气词,表现得轻松欢快,对甲的行为十分理解,不会悲伤愤怒。所以,甲就不会误解为乙此时正在生气或者忧伤。因此,使用“哈”作为缓冲词,可以使话语更加得体,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

      第二,“撒”的原型是“沙”和“唦”。“沙”是元代常用的语气词之一,也作“唦”。据孙锡信研究,作为语气词“沙”和“唦”,其实都是“些”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从而形成的记音标记形式。(孙)在现代汉语语音中,李小军(2008)认为语气词“唦”(包括不同方言中的变体),大致覆盖了南方主要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安徽、江苏,西北的陕西、甘肃、新疆及山西的部分地区,涵盖的方言包括湘方言、吴方言、赣方言以及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方言和江淮方言。伴随着网络语言简洁的特点,“唦、沙”在音节上出现了省力原则,网民开始使用“撒”。

      例如:甲:这顿饭我请了。

      乙:这顿饭我请了吧!

      丙:这顿饭我请了撒!

      以上表达甲没有运用任何语气词,乙丙运用了不同的语气词,会传达出不同的意思。

      网络聊天时,只看字面来分析甲的话语,可以有三种意思:第一,甲很客气,真心实意要请客;第二,甲说请客,其实只是客气一下,并不是真心想请;第三,甲抱怨自己请客,其实心中不满意。乙的话语中用了一个“吧”字,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理解为乙只是客气了一下;同时也有真心实意的劝告含义,表示劝阻对方,自己请客。丙运用了一个“撒”,表示毫无商量地已经做出决定要请客,表达出一定的慷慨含义,毫无客气。因此,一个“撒”字就可以表达出慷慨的意愿,且几乎不存在歧义,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

      “撒”作为语气词还体现有其他准则。

      例如:甲:你拿错了,那是我的书。

      乙:你拿错了,那是我的书撒。

      在提醒地方拿错了自己的书时,甲没有使用任何语气词,所以在网络聊天时,单看字面意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甲很生气,话语严肃,有些愤怒;二是甲没有生气,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乙使用了“撒”作为句尾语气词,使得语言更加得体,减少了双方的言语摩擦,从而表达对对方行为的宽恕和宽容,体现了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

      第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哒”是作为拟声词存在的,如“哒哒的马蹄声”,同“嗒” 。作为语气词的“哒”则是伴随着网络语言“么么哒” 、“萌萌哒”、“棒棒哒”等的流行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的。虽然在普通话中,“哒”并不作语气词使用,但是在方言中语气词“哒”的运用却十分广泛,例如:江苏仪征方言、湖北荆州方言、湖南新化方言、湖南长沙方言、湖南汝城方言等。其中,江苏仪征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嗒(哒)”是“的、啊”的合音,表示对已然状态的询问。这种疑问句的答句,在形式上都需要用“的”作为句末语气词。

      “的啊”连用,“的”表示确实如此,“啊”表示舒缓语气,“的啊”表示用舒缓的语气来确认或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而网络语言“某某哒”中的“哒”大多具有“萌化”的色彩,隐含卖萌的语气,语言表达更加舒缓、亲切,表达方式更加生动、可爱,更加潮流化、年轻化。如“么么哒”,以一种卖萌、亲昵的姿态,无形中拉近语言表达双方的距离使交际沟通更加顺畅,也展现了语言表达者的潮流气息和年轻化心态。

      除了网络上的流行词汇“萌萌哒”、“美美哒”等,当“哒”用在对话中,表示对对方的赞同和赞美时,也会体现礼貌原则。

      例如:甲:我们去那家小吃店吃点儿东西吧!

      乙:好哒,好哒。

      乙完全可以使用“好的”一词,但就字面意思来看,表达不出“哒”字的活泼可爱以及会话的和谐氛围。乙的“好哒”一词,会让甲感觉乙完全赞成,没有反对和勉强的态度,反而肯定了双方的一致赞成态度。所以在此,“哒”比一般的语气词更能体现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

      在赞美对方时,也可以使用“哒”一词。

      例如:甲:你今天挺漂亮的。

      乙:你今天挺漂亮哒。

      甲的话语与乙的话语相比,只是少了一个“哒”字。但是受话者会从字面理解出不同程度的赞誉。甲的话语可以只是礼貌性地夸奖,对方感受不到深刻的、真诚的赞誉。但乙的话语充满了对对方今天状态的喜爱,会使对方更加相信这样的赞誉基于真诚,而不仅仅是处于礼貌或奉承。因此,“哒”一词,也体现了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

      第四,“嘛”的用法比较普遍,常见于陈述句末尾、祈使句末尾、疑问句末尾和句中停顿处。

      用在陈述句末尾,“嘛”常常表示本应如此的含义,能够增强语气,具有一定的礼貌语用功能。

      例如:甲:今天让你请客太不好意思了。

      乙:说得哪里话,这顿饭本来就该我请嘛。

      这里甲乙之间对话中表达出双方的礼让和客气,如果乙没有使用“嘛”,而是“请”字结尾,那么就无法表达出想请客的强烈愿望,就体现不出来乙的真诚和慷慨。所以,在此,“嘛”体现出了礼貌原则的慷慨准则。

      用在祈使句末尾,“嘛”的功能比较一般,可以淡化命令的语气,并缓和语调。同时,在语篇上也有希望对方做出答语的意味,标识话轮转换。

      例如:甲:你来帮我一下。

      乙:你来帮我一下嘛。

      甲的祈使句语气较重,有命令的口吻。如果不是面对面交谈,仅仅在网络上以文字的形式聊天,就会显得不够得体。但是乙使用了“嘛”以后,就有了请求、乞求的语气,所以不仅不会使得对方产生反感,还会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因此,“嘛”在此体现出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

      用在疑问句末尾,现代汉语语法普遍认为“嘛”不同于“吗”,不表示疑问语气。但也可以用于某些问句,且具有“吗”所没有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例如:甲:你比我厉害多了。

      乙:夸张了,你不是也很厉害嘛?

      甲对乙表示赞誉,说自己远不如乙。这时乙使用了反问句且加了“嘛”一词,就表达出了自我的谦虚和诚恳,体现出了礼貌原则的谦逊准则。

      再例如:甲:你的病情到底怎么样了?

      乙:你的病情到底怎么样了嘛?

      甲的语气语调过于坚硬,会使听话者感觉不舒服,甚至厌恶。单看字面意思,对方可能会把甲的意思理解为一种严厉的责问,而非关心。但乙的话语就因为一个“嘛”字使得所有的严厉都化为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在此“嘛”体现出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

      第五,“滴”出于湘方言,可以用做不定量词、指示词、结构助词,可以在方言中表示“这”、“那”、“这些”、“的”等含义。但在网络中的使用“滴”多作为“的”。

      例如:甲:我们今天不去看电影了,我们去唱歌吧!乙:好滴!好滴!

      甲修改了原来的计划,征求乙的意见。乙没有使用“的”或“吧”,而是使用了“滴”字表示完全同意且很乐意。因此,此处“滴”体现了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即“滴”一字更加现实了乙对甲的赞同。

    三、新型礼貌标记语

    网络常用语气词中,出现较多的是“哈”、“哒”、“滴”、“嘛”、“撒”,且一般出现在句尾、词尾。尽管没有具体意义,也不如“吗”、“呢”、“啊”等词正式,但其几乎成了现代网络聊天中必不可少的话语成分。运用网络语气词,可以减少语言的犀利,增加亲切感。

      第一,网络语气词能够很好地消除歧义。由于网络聊天是一种文字会话形式,不存在面对面的交谈,也看不到对方的面目表情,因此,网络语气词就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表情的作用。就像在一句话结尾处,增加了一个可以解读的感情基调,使得听话者不至于误解说话者的含义。

      第二,网络语气词可以拉近人际关系。关于“哒”的词汇有很多,从表示亲吻的“么么哒”到表示撒娇的“萌萌哒”,各种以“某某哒”为模式的词汇纷纷出现。在含有“哒”字的词汇或短语中,“哒”可以看做是一个拟声词,是一种为了表现自我可爱的表达形式。

      第三,网络语气词能够缓和尴尬的氛围。网络聊天中,很多情况下,交际双方会因为语言沟通不畅而造成不可避免的尴尬局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标题:礼貌原则在网络常用语气助词中的语用功能体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447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