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敏
关于新常态下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讨
郑万敏
在高校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对学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新常态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的困境及相应措施进行探究。
新常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 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发展,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了推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教育的各领域。
201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他指出,“新常态”不仅仅指的是经济新常态,还指的是在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社会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新常态。在社会新常态下,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铸魂工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战略任务。新常态下,探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新常态下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困境
(一)价值观念的影响
当前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些变化在给社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大学生,复杂和多样的社会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困惑和疑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不惜违背法制、道德的约束,片面追求利益,崇尚个性,严重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二)自我意识的错误
在集体价值观念的塑造上,高校学生由于年龄、心态的原因,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爱国主义”存在这一定的偏见,认为这已经是“老掉牙”的思想。同时,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各项认知元素存在着一定误解,如果任由其发展,很容易形成过分夸大、自私自利的现象,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诚信、友善”的培养起到一定的阻碍。(三)西方思想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与我国并不相同。西方国家积极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影视、品牌等载体,对我国广大的青年一代进行着文化渗透,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塑造起到了负面的教育培养,甚至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无法抵挡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虽然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开放的标志,但也容易使社会走向分裂,尤其是这种西方思潮对年轻的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在西方强势价值观宣传引导下就容易使其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二、新常态下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出路
首先,要实行常态化的个性化教学。教师要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内涵、渊源、实践等各方面入手,通过发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调查问卷》、举办“趣味德育知识大讲堂”、“大学生如何树立思想信念”教育演讲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次,要增进常态化的思想引导。高校教师要把传统的“任务式”教育转变为“自觉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明白修身、勤学、养德、明辨的价值和意义。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培养。如对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感受“自由”的价值,鼓励他们打开自己的内心,突破性格的弱势,塑造榜样式的教学目标,从而鼓励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和探讨,进一步增加教育的趣味性。
除此以外,高校教师还要善于借助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开展常态化的现代化思想教育课程。利用微信公共平台、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形式,利用校园网络等媒体传播平台,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逐步降低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结语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国家和时代的高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解决在新常态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认知上出现的迷茫、困惑等问题,夯实社会主义核心观念的培养基础,使高校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共同努力。[1]董杰.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2]邹国振.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学术论坛,2012(1).
宜宾学院)
郑万敏(1981-),女,四川宜宾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