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爱华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非遗”校园传承意义初探
田爱华
当前各级教育正在朝着“核心素养”阶段迈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关键词和导向,如何寻找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载体,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中国特色,这是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非遗”校园传承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
核心素养 非遗传承 意义探究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为基本内容,科学构建了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它综合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内容全面,以人为本,为各级给类学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基于此,当下各级教育正在朝着“核心素养”阶段迈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关键词和导向。做为育人主阵地的各级学校,应该努力探索和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载体,把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到具体的实际活动当中去,并做到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中华文明基石和中华文脉重要象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所包含的人文知识、传统技艺、伦理道德等,是开展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知识来源和课程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活动中,通过邀请“非遗”传人和传统文化名家等进校园、进课堂,实现“非遗”文化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对于学校课程特色化的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非遗”校园传承有助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反映和体现民族的共同生活习俗、共同伦理准则,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帮助个体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致社会和谐。通过“非遗”校园传承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可以有效利用其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真正发挥非遗文化积极的道德教化作用,帮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所倡导的与人为善、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天人合一等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从而培养青年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树立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非遗”校园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来自哪里?那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文化的传承和繁荣需要有对于自己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自信,坚信它“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所以“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就是文化自信。通过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可以将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公德意识等精神动力,融入学生的生活,落在学生的心坎,从而帮助他们找寻文化源头和根基,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
“非遗”校园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非遗”校园传承的主要内容是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校园传承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生存危机的深刻思考,探寻危机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学习,唤醒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激发探究兴趣,鼓励他们对“非遗”传承活动的参与和创新,大胆实践,学会鉴赏和创意表达,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比如,“非遗”校园传承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调研和寻访,通过与传承人的沟通、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通过引领学生参与创建非遗文化展示馆、资源库、工作室,可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要达成的核心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脉的重要象征,是立德树人重要的教育资源,各级教育应该努力构建相关课程,尽快与核心素养全面对接,确实推进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让非遗文化在校园落地生花,真正发挥非遗文化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2]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N]经济观察报,2006-6-10.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田爱华(1966-),女,湖北宜昌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