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微信个体形象塑造与自我真实形象的研究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1983
  • 李 庆

      微信个体形象塑造与自我真实形象的研究

      李 庆

      数字媒介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社交软件,微信就是其中的一种。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社交模式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延伸到了虚拟空间。微信作为我国主要的社交平台之一,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在虚拟与现实这一新的平台塑造出的个体形象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形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精辟的阐述了人表演一生的实质。本文将使用戈夫曼拟剧理论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性研究,或差异,或趋同,或真实,分析其中不同的心理活动动机。

      微信 自我呈现 人际互动 心理动机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以及个人在互动中的自我呈现。传统意义上的互动场所是一个固定的物理概念,场所中的“前台”与“后台”应该是分离的,而互动也必须在面对面进行交往的人群中进行。但微信朋友圈这一虚拟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的“前台”“后台”之间分明的界限,使得个体的自我呈现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有学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及对朋友圈使用情况的观察,总结出了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三种策略:一为积极主动策略。个体在朋友圈中很注意自己呈现出来的形象,十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有意呈现出优秀积极的一面。二是中庸普遍策略。个体在朋友圈中一般处于“潜水”状态,只愿意观看他人所发的内容,自己避免发布带有极端倾向性的内容。三是伪装隐瞒策略,用户在使用朋友圈时有意控制自身负面态度和行为,避免发表负面情绪内容。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人的社会行为即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着自己的多重角色。表演中人们往往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语言、姿态等多种方法来表现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即印象管理。在上文提到的三种策略中,不论是努力表现自己优秀美好形象,看重他人对自身看法和评价的积极主动型,或是仅仅表现部分真实自我,许多内心真实想法并不直接明确的表达在朋友圈中的中庸普遍型,亦或是采取了伪装隐瞒的策略为了迎合他人总是表现出“虚伪”一面的伪装隐瞒型,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的舞台表演的呈现。而在这一呈现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微信朋友圈中的舞台扮演形象与用户个人真实形象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微博,微信等虚拟社交平台中看似非常活跃健谈,贴吧等热门话题的圈子讨论中其身影随处可见。与之交谈时无话不说,关系十分亲密。但在现实生活的接触中,这些人却又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一面。这些在网络上推心置腹,谈天论地的朋友,就连现实中日常见面的问候交流也十分困难。与之交谈时也只有三言两语,眼神躲闪不定,显得十分陌生。而这些人群恐惧症、网络依赖症等状况,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却已经司空见惯,更有人戏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提到,前台表演离不开两个要素,即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个人前台又细分为外表和举止。但在微信朋友圈中,个人无论是外表还是举止都有很大的可塑性,个人的自我呈现和人际互动大都通过朋友圈中的文字和图片进行,这样就产生了较大的自主选择性。在互动的过程中,互动的双方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也听不到对方的音调高低,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对个体进行塑造,不会轻易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再者,伴随着微信功能的健全丰富以及人们使用目的的变化,个人利用朋友圈进行个体形象塑造的心理动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最初人们使用微信大多是基于人际交往的目的,朋友圈好友的组成也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而这些人际关系与个体之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他们依托于感情,不轻易改变。此时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形象塑造大多与生活中真实自我形象较为相近,人们多利用朋友圈分享心情,交流感情。但随着微信越来越成为工作范畴、职业社交、商业营销的工具,朋友圈中的社交关系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单纯只由现实生活中的强关系组成。这种基于弱关系组成下的朋友圈,多数情况下只为了满足工作、职业社交、营销推广等多种目的。看似有众多好友的圈子却在一种互不了解的前提下建立,人际互动性较差,个体的理想化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其中的真实性自然不言而喻。一方面,微信朋友圈中的用户个人信息以及所塑造形象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备受怀疑和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虚拟社交平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存在着某些益处。黄少华指出: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不但可以避免他人对自己身体的伤害,还可以轻松地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制的自我面貌展现出来,从而塑造一个或多个全新的自我。同时,在网络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真是虚拟的角色扮演使得现实与网络之间、自我与角色之间的区隔模糊化,界限逐渐渗透,宠而获得自我认同和归属。

      另外,伴随着微信朋友圈的发展而日益壮大的点“赞”党,这一虚拟社交平台特有的群体的心理动机同时值得研究,其无关内容、无关心情、无关对象的点“赞”行为俨然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出现时,人们总有某种理由来展开积极的活动,以便像他人表达他有意表达的印象。由于一位姑娘的室友会从她接电话的次数来判断她受欢迎的程度,所以我们很怀疑,某位姑娘可能有意安排别人给她打电话。同样的,在互不了解的虚拟平台中,人们极有可能从点“赞”的次数和评论的多少去判断一个人的受欢迎程度,进而去判断这个人所呈现形象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赞”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满足感和存在感的体现,它能让个体分享的东西体现出价值意义,让自己得到成就感的满足,同时它也是自身受到关注的重要表现,能够满足人们希望得到尊重以及归属和关怀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点“赞”作为朋友圈互动的方式之一,它在虚拟与真实这一多维的平台中诞生,其存在之初就极具复杂性,势必会受到微信本身特点的影响。与此同时,点“赞”者的行为也相应的的受到了主观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抛开人际沟通、联络感情这一基本目的,基于从众心理,围观起哄、商业推销等点“赞”心理却也屡见不鲜。

      总之,微信朋友圈作为当今时代重要的社交平台之一,是虚拟和现实,开放和多维的个人进行角色扮演的重要舞台。人们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是内心世界和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的集合体现,它与人们真实的内在情绪紧密相关。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所塑造出来的个人形象,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补充与磨合。在朋友圈这一虚拟舞台上,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对自我进行塑造,并希望在人际互动的满足感中实现对自我的认同和他人的认可,同时通过这个互动过程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促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然而微信中的形象塑造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情感表达无法像镜子般原原本本的呈现,再加上表演者通过使用表演道具、表演策略等多种方式建立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这一在虚拟舞台上发生的表演看起来更加的真实可信。正如莎士比亚说:“世界就是一个

      巨大的舞台,一切的红尘男女都不过是演员”,所谓的个体塑造形象和真实自我形象,也许不过不同场所下的两张面具,孰真孰假,亦真亦幻。

      [1]罗丹妮,罗丽.微博中的自我呈现[J].黑河学刊,2014(2):56~58.

      [2]伍翎瑄.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J].科技传播,2015,7(12).

      [3]张鹏.微信朋友圈下人际关系的研究[J].西北广播电视,2014,12(23):33.

      [4]黄少华.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J].未来与发展,2009,30(4):71~73.

      [5]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李庆(1996-),女,河南灵宝人,研究方向:广告学。

      本文标题:微信个体形象塑造与自我真实形象的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561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