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断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指导理念,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需要立足于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创新建设的现实问题,制定出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有效途径,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
一、历史性诠释
不同时代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同时不同类型的文化也映射了不同的时代问题与任务。现代传统文化想要实现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就需要深入解读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来开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人们在历经传统文化革新时,在思想与行为上也逐渐的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桎梏,并进入到一种无根德精神与文化境遇当中。现代人正遭遇着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整个社会中无不充斥着焦虑浮躁的情绪,这种焦虑迷惘的情绪映射出当代中国出现的严重的文化坐标迷失的问题,其带来的危害远比物质的匮乏还要严峻。想要摆脱笼罩在当代人头上的焦虑情绪,就需要及时的开启传统文化寻根之旅。其中挖掘与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提升现代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开启传统的文化的寻根之旅则需要立足于现代现代语境当中切实的贴近与了解传统文化内容与内涵,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搭建畅通的沟通桥梁,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生根发芽。同时为了保证全面客观的认识传统文化还需要立足于主体的位置上来,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客观分析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以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可以和当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完美的融合,同时通过高度渗透与开放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可以有效的提升国民的文学素养,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与发展提供夯实的基础。
二、批判性继承
批判性继承是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重要流程,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客观的审视、分析、考量以及汲取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具有建设性。毛泽东曾在建设民族文化议题中提出“决不能”的主张,这两个决不能的核心内容也为现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依据。从本质上理解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与传承的过程当中既累积了照耀后世的文化精髓,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囤积了一些弊端与恶习,想要在现代中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则需要使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文化改良与创新,通过批判性审视与筛选的方式剥离传统文化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与现代平等、独立以及自由等基本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糟粕文化,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为后世造福的理念。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需要遵循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进行衡量。科学标准及时通过生活实践、思想争鸣的方式验证传统文化是否具有恒久性、发扬真善美的特征;价值标准及时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对,然后理性的进行筛选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