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鲁娃
颜色词是词汇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对比语言学关注的对象,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数量有限的基本颜色词或不同语言颜色词的文化象征义的研究上,大规模的分析不同语言颜色词群的研究是比较少见的。
一、中韩基本颜色词“白”语源比较
(一)汉语“白”的语源
甲骨文“白”象日月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白”字的形状和“日”字相似,不过和“日”字不同的是“白”的上部比较尖,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向周围发散,说明太阳出来以后天地之间就明朗清晰了。商承祚在《“说文”中之古文考》中认为:“甲骨文、金文皆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白,汉语中本指日光的白色,古时候人们观察日光,认为日光最耀眼时为白色,称日为“白日”,可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例。(二)韩语“白”的语源
在韩国语中“白”的单词时“??”,但是在以前,它的形式实际上是“??”,“?”是“日,太阳”的意思,后面加了“?”构成了“??”,表示白色的意思。“?”又叫“白日”,“??”又叫,由此可见,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都认为太阳的颜色是白色的,即“?”的颜色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以前表示白色的“??”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白色“??(白色)”。二、“白”语源的认知心理分析
根据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知道,在中国和韩国,“白”的语源同是日光,不管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都认为太阳的光芒是白色的,这是“白”最初的意义,是“白”最初的象形依附物。人类的认知模式是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方式,最初的认识基础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身边空间的理解。人类最基础的经历就是对自己身体和周围和空间的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成为认知的基础。
“白”的象形依附物是日光,首先日光是人们所熟知的、日常所见的,四季轮回,昼夜交替,日光是永恒的,不会消失的,即使是在晚上,也有月亮代替太阳,反射其光芒。古时候的人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了日光的重要性,所以把日光的颜色称为“白”吗,把日光作为“白”的象形依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