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萍
新时期下,《思修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重要指导,以正确的法制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为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新时期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大学生群体在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涌现出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提高《思修课》的教学效果,进而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以及专业性的现代化人才。
一、当前《思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存在误区
第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进行培养,对于思政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二,在学生综合考评中,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水平所占比例较小,进而导致学生和教师对《思修课》缺乏重视;第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导致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平,而德育成为了被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忽略的东西,导致《思修课》的课时大量被占用,学生缺乏法律常识,在遭遇权益侵害后,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维护个人权益。(二)社会消极因素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虽然这种唯才适用的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这种重视才能而轻视道德的人才观念,对德育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在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主义有所抬头的今天,不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改进和加强《思修课》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创设优质的育人环境
优质的育人环境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前提,思政教育需要借助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教育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品格。大学生群体作为现代年轻人的榜样和佼佼者,其法律修养和道德品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高校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优质的育人环境,而在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浓郁的氛围下,学生才可以切实体会到品行的关键性,进而注重提高个人的情操与品德。(二)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教育
教育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思修课》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是基础,教师要通过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话语和道理,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良性影响。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需要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去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也不能以教师的身份去俯视学生,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和经典案例,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内容的实用性,进而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进行培养。同时,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感化学生,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思修课》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渗透和贯彻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以及人文主义,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开展渗透教育,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兴趣,预防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将育人和教学充分结合,进而提高《思修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