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芬
《傲慢与偏见》三种汉语译文对比赏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的分析
杜丽芬
简·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倡导男女可以平等获得知识,婚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对孙致礼,张经浩和李思伊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小说翻译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内容,还要传达小说的写作风格,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艺术作品。
女性主义 傲慢与偏见 小说翻译
一、前言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的作品。除《傲慢与偏见》外,简·奥斯汀一生还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分别为《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1814)、《爱玛》(Emma,1815)、《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1797)和《劝导》(Persuasion,1818)。简·奥斯汀生长于英国乡村小镇,终身未婚,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女性主义。她并不随波逐流,向世俗的男尊女卑低头,坚持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有智力、有理性”。在她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往往比男人更优秀,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更能洞悉周围的世界。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获得知识,不遵从传统束缚女性的“美德”,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婚姻 。《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着力塑造的角色伊丽莎白成为十九世纪女性小说中备受欢迎的代表人物。按照传统的审美标准,伊丽莎白算不上是大家闺秀,唱歌跳舞乐器样样不精通,相貌也不是倾国倾城,但是她却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爱读书,颇具洞察力和判断力,比较有主见。简·奥斯汀之所以创作女性主义的角色与她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当时的英国社会男女严重不平衡,普遍歧视女性,认为女人在智力上低于男性,女性不得不依赖男性。比如,伊丽莎白的母亲迫切想把所有女儿嫁出去,因为班纳特先生去世后他的所有女儿都没有继承权,到时她们会身无分文窘迫不堪。本文主要对伊丽莎白和简迫切想离开尼日斐花园的三个汉译本以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的对比分析。二、译作对比分析
简·奥斯汀笔下的女性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与她生活的时代和受的教育有关。她生活在中产阶级的家庭中,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受到当时父权文化的影响。虽然她倡导摒弃限制女性的旧观念,但是她笔下的女性多束缚于家务上,无一女性谋得一职。当时的女性只能在家呆着,做一些家务,学学跳舞唱歌等。这些待字闺中的小姐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优雅仪态,以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归宿。不管她们有无女性意识,她们始终都要从属于男性。但是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义觉醒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傲慢与偏见》有多个译本,本文选了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为:孙致礼(1990),张经浩(2005)和李思伊(2006)。从不同的翻译标准看,译本会呈现不同的效果。下文挑选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分析那个译本更贴近女性主义的视角。简冒雨走访宾利兄妹,因而患重感冒病倒,只好留在尼日斐花园。班纳特太太派伊丽莎白去照顾简。按原计划姐妹俩在尼日斐花园带上一周,但是不到一周她们就下定决心要回家。班纳特太太本来想借此机会让女儿们多接触一下达西,希望达西能看上一个,所以就断然拒绝派马车去接她们。
Mrs.Bennet sent them word they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the carriage before; and in her postscript it was added that, if Mr. Bingley and his sister pressed them to stay longer, she could spare them very well.——Against staying longer, however, Elizabeth was positively resolved——nor did she much expect it would be asked; and fearful, on the contrary, as being considered as intruding themselves needlessly long, she urged Jane to borrow Mr. Bingley’s carriage immediately…
班纳特太太的思想非常传统,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她不但拒绝派马车,而且还交代女儿要是宾利兄妹挽留的话就多住几天。这一举动将其世俗的想法显露无遗。但是伊丽莎白和简都有自己的主见,尤其是伊丽莎白。她观察到宾利夫人对她的嫉妒和不友善,同时也觉察达西对自己的屏蔽,她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待下去了,于是下定主意要离开,可是母亲拒绝了她的恳求。虽然伊丽莎白非常失望,但是她并没有向母亲妥协,而是想办法让简找宾利先生借马车。伊丽莎白身上体现的是女性意识的敏感和坚决。我们一起看一下下面的三种译文是否体现了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和敏感。
孙致礼译文(以下简称“孙译”):怎奈伊丽莎白坚决不肯再待下去——也不大指望主人家挽留她们。她只怕人家嫌她们赖在那里不走,便催促简马上去向宾利先生借马车。
张经浩译文(以下简称“张译”):然而伊丽莎白不愿再留,早已打定主意。她也没预计过会受到挽留。恰好相反,担心让人嫌住得太久,便催促简马上向宾利先生借马车。
李思伊译文(以下简称“李译”):然而伊丽莎白主意已定,不愿再呆下去。而且,她也没太指望主人挽留她们。相反,她还害怕别人嫌她俩住得太久而打乱了别人的生活,于是就催珍妮立马向彬格莱先生借马车。
从“忠实”的角度看,这三个译文都表达了原文的基本意思。从“通顺”的角度看,三个译文都很流利,但是孙译比张译和李译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例如“赖在那里不走”比“住得太久”更能体现伊丽莎白的敏感心理,而李译的“住得太久而打乱了别人的生活”虽然把所有信息都表达出来了,但是显得有点琐碎。还有一点,孙译和张译都把Jane和Bingley 译为“简”和“宾利”,但是李译却把Jane和Bingley 译为“珍妮”和“彬格莱”,从“约定俗成”和音译的角度看,李译的译文不可取,因为可能会引起读者疑惑。三个译本第一句话的翻译都体现了伊丽莎白有主见,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简身上的女性主义的体现。
…but Jane was firm where she felt herself to be right.
虽然简重感冒还没好,但是她还是要回去。虽然众人劝说,但是她决定了要回去就一定要回去,众人不得妥协第二天一早将她俩姐妹送回去。在当时的社会,女性很少有主见,一般是遵从社会的要求,而简却不随波逐流。
孙译:可是简不管什么事,只要觉得对头,总是坚定不移。
张译:但是简认准了该做的事就坚持要做。
李译:但珍妮对自己认准的事情总是坚定不移。
孙译“觉得对头”要比张译“认准了该做的事”更读起来更像小说,更流畅。李译比孙译字数少,符合简约原则。
三、结语
从“忠实”的角度看,这三个译作都把原作的内容翻译出来了。但是不同译本展现了不同的小说风格。翻译时,译者不仅要翻译好原作内容,还要把握好原作风格,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小说作品,这就涉及到小说艺术的翻译。最大程度保留原作的风格,不仅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更是对艺术的贡献。[1]黄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学报,2002,30(6):125~128.
[2]冯元元.还原真实的简·奥斯汀[J].博览群书,2013(04):73~76.
[3]李英.《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评析[J].时代文学,2010(09):143~144.
[4]葛校琴.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外语研究,2003(06):35~39.
[5]张丽,陈颖聪,余礼娜.从《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看当时英国女性的地位[J].中华文化论坛,2008(01):160~162.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