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重复再现法的操作及研究进展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110
  • 李 娟

      重复再现法的操作及研究进展

      李 娟

      巴特林特(1932)对于有意义材料的研究使用了两种基本的技巧:重复再现法和系列再现法。本研究回顾了重复再现法的具体操作及其研究进展,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创新实验材料,改变回忆间隔时间等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巴特林特 重复再现 系列再现 研究进展

      巴特林特(Bartlett ,1932)认为记忆是一种建构而不是复制。他批评了艾宾浩斯的研究:假设记忆是一种不考虑意义的认知的仓库而使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作为实验材料。相反,巴特林特认为记住与努力理解意义有关,所以他使用的都是有意义的材料。1932年巴特林特出版了《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书中报告了从1913年以后在知觉、记忆、思维和社会以及文化影响过程中的研究。本书的著名理论是关于建构本质的理论观点以及图式的观点,该观点对理解、同化和信息识记非常的重要(Bergman,1999)。巴特林特(1932)认为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人们依靠已经存在的知识-图式去编码和记住信息。图式可以帮助在回忆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编码和提取,他们同时会将搜集到的事件信息进行歪曲与之前的图式保持一致。

      巴特林特(1932)对于有意义材料的研究使用了两种基本的技巧:重复再现法和系列再现法。重复再现指的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进程重复的回忆。系列再现法指的是链条式的技巧,一个人回忆起来的是另一个人研究的材料,第二个人的回忆的变成第三个人学习的材料,依次类推(很像儿童时代的“传电话”的游戏)。巴特林特用重复再现法来检验个体对同一个事件的回忆的过程。系列再现法,相反,意味着个体对社会信息的传递的过程(Iii,等 2014)。

      巴特林特观察的结果表明两种回忆方式都会导致对记忆的建构的错误倾向,并且他认为错误更可能在系列再现法中。巴特林特观察到了在重复再现的任务中,被试第一次再现在随后的回忆中,尽管有很多省略和合理化的错误,但对事件的叙述相对一致。相比较而言,他认为系列再现法的任务“几个人累积的回忆会导致新事件、故事和表征的出现。这些陈述暗示着系列再现法比起重复再生法更容易犯错误(Iii, 等,2014)。

      重复再现法的操作方法:设计一个故事,或者一篇论说文,或者一幅简单的图画,把这些材料给被试,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记忆。通常被试在15分钟间歇之后尝试第一次再现,接着在增加时间长度的间歇后再进一步再现。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希冀找出正常的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理将普通的改变形式引入到记忆材料中的情形。言语材料为北美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由弗朗兹·博厄斯博士翻译并予以改编(巴特林特,1932)。采用了言语材料,其中对言语材料的要求为是故事的社会环境与参与被试的社会环境显著不同,为持续不断地转换提供良好的条件。

      巴特林特让被试从头到尾读两遍故事,以正常的速度阅读,第一次再现在阅读故事15分钟以后,其他的再现则随机间隔的进行。评分时,根据Mandler 和Johnson的(1977)的分析方法,这个故事被分成42个命题和主题单元。被试的叙述被转录为和以故事相同的方式并进行了切分,切分成了命题,实验的副本被随机分配给第一作者进行单独的评分,评分者对相应的实验条件并不清晰。

      有关重复再生法的研究,Ballard(1913)给孩子们诗歌的片段作为识记材料,并且让他们重复性的回忆,他们报告了孩子们经常可以在后来测试的时候回忆起先前在较早的时候没有回忆起来的内容,这种现象他称之为“记忆增强”。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果,一些研究表明随着时间在回忆的成绩上又提高,所有的总的项目在后来的测验上回忆起来,而在先前的测试中并没有被回忆起来,这种现象叫做记忆增强(e.g., Erdelyi 和Becker, 1974;Roediger & Payne, 1982)这与巴特林特的实验结构正好相反。 Erdelyi与Becker(1974)两个研究报告了对图片和文字的的视觉呈现后的迫选回忆。结果表明了,在图片实验材料中记忆功能有增强(重复回忆后表现的提高),而在词汇材料中,并没有显著的变化。Gauld与Stephenson (1967)实施了三个实验,尝试变换了回忆的时候呈现给被试的指导语的类型。发现对回忆的歪曲出现在仁慈(宽松的)指导语情况下,当鼓励被试尽可能精确的情形下不会出现,这导致了作者去推断巴特林特的实验一定是使用了较为宽松的指导语,在他的原始试验中,鼓励发明和重构。Wheeler和Roediger (1992)设计了实验来调和Ballard (1913) 和Bartlett的(1932)结果的差异性。在一个实验中,一半的被试观看片子的时候听儿童的故事,故事被写下来使得故事中提到的每幅图片可以呈现。另一半的被试,没有给故事,只是听到每幅被呈现出来的图片的名字(类似于Erdelyi 与 Becker(1974)使用的单词学习的情境)。然后,被试分别完成0个、1个或者是3个测试。Wheeler与Roedige发现回忆提高了整个测试的成绩,当被试在听到故事之后立刻接受三个测试的时候,他们在每个测试上都能回忆出更多的图片。

      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实验材料、回忆间隔时间等差异造成的,但使用有意义实验材料的研究为提高了实验的生态化效度。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创新实验材料,改变回忆间隔时间等方式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1]Iii H.L R,Meade M.L,Gallo D.A,et al .Bartlett revisited: Direct comparison of repeated reproduction and serial reproduction techniques[J].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 Cognition,2014,3(4):266~271.

      [2]Mandler J.M.,Johnson N.S.Remembrance of things parsed: 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J].Cognitive Psychology,1977(9).

      [3]Ballard P.B.Oblivescence and reminiscence[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Monograph Supplements,1913(1):1~82.

      [4]Erdelyi M.H.,Becker J.Hypermnesia for pictures: Incremental memory for pictures but not for words in multiple recall trial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4(6):159~171.

      天津医科大学)

      本文标题:重复再现法的操作及研究进展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6090.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